近日,国际期刊《生物化学期刊》在线发表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及华山医院合作研究的一项新成果:研究人员通过“老药新用”,采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VPA)来治疗多发性硬化,获得了一定效果。
据介绍,近10多年来,开发老药的新治疗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新药,成了药物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仅次于创伤的中青年人致残原因,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有着“死不了的癌症”之称。VPA具有抗惊厥及稳定情绪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癫痫、双相情感障碍及重度抑郁症。
VPA的主要分子靶点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通过对HDAC的抑制,VPA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分化,因此近年来发现其也可用于癌症等与细胞增殖异常相关的疾病治疗。
利用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EAE(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博士生吕婕、副教授杜昌升等研究了VPA的药效。他们发现VPA的治疗可以使EAE小鼠发病时间推迟,发病症状减轻,发病率降低,并且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T细胞平衡失调是导致MS/EAE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VPA可以在体内外抑制T细胞的过度增殖及分化,并诱导活化的T细胞凋亡,从而恢复T细胞的动态平衡,减轻EAE病情。
目前临床用于多发性硬化治疗的口服药物非常缺乏,而VPA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其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值得期待。本研究同时也提出了HDAC可成为自身免疫病治疗的靶点。
该研究在上海药物所课题组长、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谢欣研究员指导下完成。多发性硬化病人样品由华山医院的吴志英教授团队采集提供。整个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上海市科委项目的支持。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11
2025-03-27
2025-03-04
2025-04-15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