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猩红热疫情在香港呈现出异常高发趋势。6月25日,香港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发布对香港猩红热致病菌株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及多种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猩红热的病原体是化脓链球菌。该病菌可通过皮肤伤口或者唾液(空气飞沫)传播。通常春夏之交是猩红热的高发期,但从今年香港感染人数的增长趋势来看,高峰期可能会持续整个夏天。
研究小组发布的结果表明,本次香港猩红热致病菌株属于链球菌M12血清型。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此次香港流行的菌株与该血清型的其他菌株相比,获得了一个编码超抗原的毒力基因,该基因以前只在引起重症感染和高致死率的M3型化脓链球菌中发现过。研究人员推断该基因可能是通过噬菌体被转移到香港爆发菌株中(类似此次德国暴发的大肠杆菌获得强毒性的机制)。超抗原可以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激活大量T细胞(免疫细胞)并产生应对机制,可能引起机体发热、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该血清型菌株获得外源毒力因子可能是这次猩红热广泛流行,且出现重症及死亡患者的原因之一。
研究人员调查还发现,该菌株携带了一些抗药性基因,其中包括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若酮类抗生素的抗性基因。这些抗药性基因的存在可能会对抗生素治疗造成一定困难。
该研究小组还将继续对该病菌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的研究,找出此次病情的暴发原因和病菌的进化变异机制。华大基因已公布了该菌株最新的基因组图谱并将继续更新图谱信息。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