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H Q2A指南中,方法耐用性的英文名称为“robustness”,它与USP的解释是一致的,定义为“是衡量其不受方法参数的微小故意变化影响的能力,并在正常使用期间提供可靠性的指标”。笔者在一些文献或书籍中有时会见到“ruggedness”一词来表示耐用性。严格来说,它表示方法的粗放性。USP对“ruggedness”解释为分析方法在各种正常试验条件下,如不同的实验室、不同的分析员、不同的仪器、不同的试剂批次、不同的分析时间、不同的分析温度下,对同一样品进行分析所获得试验结果的可重现性程度。这个叙述的含义基本等同于中间精密度,因此“robustness”与“ruggedness”两者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在使用时需要注意。
ICH Q2A指南中对方法耐用性的评估明确指出:耐用性评估的结果应是建立一系列系统适用性参数(例如测试分离度)评估,以确保在使用时保持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试着从耐用性的评估方式、程序、实验设计与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液相色谱方法耐用性的研究。
据ICH/USP对方法耐用性定义,方法参数故意的微小变化,选择合适的响应值或者系统适用性结果来进行评估。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样品提取方式、流动相组成、pH值、流速、柱温和梯度等。
第一种评估方式是一次实验只测试一个方法因素的一个水平变化,比如一次只改变流动相pH值,其它方法参数保持不变,后得到一个因素变化后的测试结果,这种方式称为单变量一次实验(one-variable-at-a-time procedure(OVAT))。可以看出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一次只变化一个因素和一个水平,因素间不同时考察。如果因素较大,则实验次数也会较多,方法因素间的交互没法评估,实验得到的是单变量结果,无法进行统计学评价。
第二种方式是同时评估多个参数的变化,进行实验设计,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参数进行实验设计,考察的是多因素多水平对方法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对于方法耐用性的判断更具有意义。
方法耐性的评估流程大致如下,参考图1:
-
-
-
-
-
-
-
根据上面的评估,总结考察因素与水平对于方法耐用性的影响
不同实验间方法转移常会受到环境因素与操作因素的影响。方法耐用性考察主要研究那些操作因素对方法的影响,比如流动相pH值、缓冲盐浓度、柱温、色谱柱厂家与柱批次等。这些因素中有的是可定量因素,如浓度、pH值;有的是可定性因素,如色谱柱厂家与批次。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操作因素如表1.
表1 HPLC方法的耐用性因素
因素水平的选择一般基于方法正常水平选择大小两个水平。水平的大小要考虑该因素的不确定度。比如柱温,不同色谱仪的柱温不确定度可以做到±2ºC或者更低,在考察柱温的水平时,基于这个不确定度来考察柱温的2-5倍因子。方法正常柱温是30ºC时,则考察25ºC和35ºC两个水平。这种选择常依赖于分析操作人员的判断与经验,对方法熟悉的操作人员,在方法开发时会考察一些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对方法的知识了解会比较多,耐用性考察选择水平能做到适度调整。水平考察过宽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测试结果影响较大,分离度小于1.5或者含量回收率低于90%;水平考察过窄,可能会没有找到因素影响的最大可能耐用性区间,耐用性评估意义会打折扣。
因素与水平变化后的检测结果可有多种,比如检测分离度、含量回收率等。这些响应结果用来评估因素与水平的变化对方法的影响。表2列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耐用性可选择的检测结果种类。
表2 HPLC方法耐用性的检测评估结果
方法耐用性的实验通常是考察两个水平的结果变化,基于考察因子的多少,选择部分因子(fractional factorial, FF)或者筛选因子(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假设有f个因子,对于部分因子实验设计则需要进行2f-k(f:因子数,k:新安排的因子数)次数的实验;当考察因子超过4个,部分因子实验的次数也会增加较多,实验室分析工作量会陡增。另一种可以选择筛选因子实验设计,实验次数是12,20,24等,是实验最少的一种设计。它的缺点是当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时,实验结果无法准确检测到。
方法耐用性考察时,色谱方法影响因子常大于4,因此选择筛选因子实验设计能节省次数。表3是筛选因子设计表,包含了11个因子,每个因子两水平,基本可以满足耐用性的考察。
表3 筛选因子设计表,“+”代表因子的高水平,“-”代表因子的低水平
实验设计完成后,执行实验操作,得到各因子高水平与低水平的结果,进行处理。不同水平的因子对方法的影响效应(EX)计算可以通过下面公式得到:
计算得到因子影响效应的结果,然后可通过人工或者软件计算得到图表化的统计数据分析,进一步识别某些影响因子效应是否显著,从而判断因子对方法耐用性是否产生了统计学上的影响。
图2是根据EX结果得到的正态或半正态分布概率图,显著影响因子效应通常是偏离直线,如图圈出的点。此外,通过实验设计得到的实验结果可以结合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一起评估因子的影响效应。
图2 a: 因素影响效应的正态分布概率图,b: 因素影响效应的半正态分布概率图
该片剂API成分为MC,同时含有两个主要杂质成分RC1和RC2。样品测试溶液有两份:一份含有0.25mg/ml MC和0.0125mg/mL RC1与RC2标准品溶液;另一份含有0.25mg/ml MC的片剂样品溶液。
色谱柱:10cm × 4.6 mm I.D. column, packed with Hypersil BDS-C18, 3 mm,柱温:室温,流速1.5mL/min,波长265nm,水相pH6.8,进样量10uL,流动相组成与梯度条件如下表:
根据前文叙述的方法影响因素分析,该方法耐用性考察因素选择流速、水相pH值、柱温、色谱厂家、梯度起始与终点的变化、缓冲盐浓度和检则器波长。具体的因素与水平选择如表4。
表4 方法耐用性的因素与水平
上表选择了8个因素考察,利用筛选因子实验设计模型,选择11个因子12次实验的设计表格,如表5, 由于方法考察8个因子,故实验设计表中有三列是虚拟的因子,我们可以随机选择三列作为虚拟考察因子(如C、G、K列)。
表5 筛选因子实验设计
通过上表的实验设计,开展12次实验,每一列代表一个方法条件,分析分析三针样品(空白、标准品样品和样品溶液)。实验完成后,收集检测的结果包括MC、RC1和RC2的回收率,MC与RC1的分离度,主峰MC的容量因子,主峰的拖尾因子,最后出峰RC2的保留时间,具体见如表6。从结果来看,主要成分MC与两个杂质RC1和RC2的含量回收率都在95%-105%的范围内,精密RSD值在2%的范围内,化合物分离度也都大于1.5, 说明方法在考察因素发生微小变化时,耐用性良好。
由表6的结果,参考公式1, 可计算因子随水平变化时对方法的影响效应,正态分布概率图显示所有点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没有明显偏离直线的异常值,具体图表结果可见文献1。对表6结果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结论也是没有因子对方法产生的显著影响,如表7。表7中前三列的回收率结果显示在α=0.05水平时,没有观察到显著性影响,说明方法准确度没有受到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后面4列有观察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说明方法因子水平的变化对检测结果(分离度、容量因子,拖尾因子和保留时间)产生了显著性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方法耐用性不好,也不说明方法没有在最好状态。因为方法的耐用性好与不好,最后反应在它的定量准确性上。
表6 12次实验的结果汇总
表7 不同因素考察结果的统计学分析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受影响的因素找到那些最差的检测结果。比如,pH值、色谱柱、柱温、B相终比例、缓冲盐浓度等5个因子会显著影响分离度、MC容量因子和拖尾因子,而B相起始比例、流速和波长等3个因子对方法不产生影响。根据前面5个因子的影响效应量化结果,选择产生负面影响的5个因子的水平(+或-),不产生影响的3个因子选择方法的正常水平(0),进行最差情形实验,从而得到分离度、MC容量因子和拖尾因子大方法波动时的可能区间,这些值可作为方法状态最差时的参考值。在设计方法系统适用性的限度时,依据这些最差值来进行设定,如表8。
表8 (a)计算结果预测的最差情况的因素水平;(b) 上述不同水平条件测试后的SST结果
本文对方法耐用性的评价进行了探讨,包括耐用性评估方法与实验设计,通过因子影响效应计算和统计学评估,帮助判断方法耐用性的影响情况。在进行方法技术转移时,方法参数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情况,因此一个好的QC方法应具有一定的耐用性,才能确保检测数据可靠性与准确性。
【1】 Guidancefor robustness/ruggednesstests in method validation, J. Pharm. Biomed. Anal. 24(2001)723-753.
【2】Ruggedness and robustness testing, Journal ofChromatography A, 1158(2007) 138-157
撰稿人 | 曾文亮
责任编辑 | 胡静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