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License out,和铂医药的价值是否被低估?
步入2023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Lisence out拉开序幕。近几日,市场频频传出创新药出海的消息,恒瑞、石药相继宣布与海外药企签订授权协议,短短几天,在2022年在License out动作频频的和铂医药,又传来创新药出海的消息。
2月14日,和铂医药发布公告,宣布与Cullinan Oncology, Inc.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授予Cullinan Oncology在美国(包括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黎各)开发及商业化HBM7008(Cullinan Oncology产品代号为CLN-418)的独家许可权。
根据协议,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预付款和最高达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近20%销售额百分比的分级特许使用权费。Cullinan Oncology将承担在美国地区开发及商业化HBM7008的所有费用,和铂医药保留美国地区以外HBM7008的所有权利。此外,Cullinan Oncology亦有权在欧盟或澳大利亚进行人体临床研究(前提为和铂医药将保留HBM7008的所有权利)并与和铂医药共享相关临床资料。
HBM7008是一种针对肿瘤相关抗原B7H4x4-1BB的双特异性抗体,由于其高度依赖以肿瘤相关抗原为介导,与T细胞活化进行交叉链接,因此在T细胞共刺激及抑制肿瘤生长方面的功效显著,同时提高安全性。
HBM7008基于和铂医药创新的HBICE®平台开发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也是目前全球针对这两个靶点的唯一双特异性抗体。其独特的肿瘤表达特异性和免疫调控活性,有望在PD-L1阴性或对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具耐药性的患者中,产生更好的疗效。凭借其新型生物学作用机制及双抗设计,有望避免4-1BB可能引发的肝毒性风险。
和铂医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的全球化生物制药企业。特别是其通过和铂小鼠平台构建了高效且独特的抗体发现解决方案。
通过梳理公司自上市以来发展的历史沿革,自2020年在香港上市以来,可以看到,公司的技术平台价值得到多个全球知名药企的认可,特别是在2022年,与阿斯利康、莫德纳等国际制药巨头开展合作。
2022年4月7日,宣布与阿斯利康就CLDN18.2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2)的开发与商业化达成全球对外授权协议。根据协议,阿斯利康将获得HBM7022的研究、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许可,并负责HBM7022临床前的进一步开发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费用。和铂医药将获得2,5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最高达3.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未来HBM7022销售额的特许权使用费。
2022年11月11日,和铂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全球领先的mRNA及疫苗研发公司莫德纳(moderna)签订授权及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莫德纳将获得一组由HCAb平台开发的针对多个靶点序列的独家可再授权许可,用于基因疗法的研发,并全面负责其开发、生产、监管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工作。诺纳生物将一次性获得6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此外,莫德纳还将有权选择获得额外靶点序列的独家可再授权许可,诺纳生物将获得相应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2022年11月21日,宣布与Dragonfly Therapeutics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公司专有的HCAb转基因小鼠平台生成全人源重链抗体,用以双特异性抗体及多特异性抗体疗法的开发。根据协议,诺纳生物将向Dragonfly Therapeutics提供HCAb技术使用权,并根据Dragonfly Therapeutics的需求针对指定靶点生成抗体产品。
随着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合作伙伴扩展,公司的抗体发现平台已通过与 AbbVie、Pfizer等跨国药企的合作获得初步验证,而2022年在与阿斯利康、莫德纳达成新的抗体授权合作表明公司的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获得了国际知名企业的认可。
从一开始发展历程来看,和铂医药似乎是向着药物发现到后续商业化这个方向发展,但在创新药融资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在权衡业务方面做了一些取舍,去年公司出售苏州工厂给了药明生物,处于临床后期的巴托利单抗授权给了石药集团,公司似乎更加聚焦其自身技术平台价值的挖掘,通过孵化早期产品,授权海外,从而回笼资金,投入下一个早期产品的孵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级市场上,和铂医药自上市以来,市值大幅下挫,截至2月15日收盘,市值仅剩约23亿港币,在技术平台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未来海外BD仍然有很大期待,自研管线也将陆续进入收获期,目前企业价值是否被低估?
在2022年资本寒冬之下,创新药领域感受的寒意似乎更浓烈,体现在融资环境的恶化、二级市场估值腰斩,市场预期信心不足等,在此形势下,Big pharma尚能维持,依靠自身造血抵御寒冬,但对于小型Biotech来说,形势就比较严峻,企业自身现金流情况能否满足现有规模以及未来研发管线需求,是摆在现实的问题,通过合作开发、海外授权以及收并购等方式或许是最优解。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