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份公布的第一批文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长达38页的“不良反应报告”,列出了接种辉瑞新冠疫苗后出现的1291种不同的副作用。其中不乏急性肾损伤、出血性脑炎、血栓性脑梗死、心脏骤停、心肌炎、免疫介导性肝炎、类型1糖尿病等严重疾病。
还被曝出在参与辉瑞试验的46,000名受试者中,42,000人有不良反应,1223人死亡。
图自:推特
紧接着,在4月份,最新的一批辉瑞新冠疫苗文件继续被公开。内容多达11043页,包含了更多惊人内幕。
图自:推特
1
雇1800人专职处理15万份不良报告
新文件显示,辉瑞在其新冠疫苗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后的三个月内,就立刻雇佣了大约 600 名全职员工来处理不良事件报告。而且这只“专业灭火队”的人数逐月增加,到2021 年 6 月,竟然超过了 1,800 人。
图自:techarp
不少人擦测:这是否意味着,辉瑞公司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新冠疫苗会带来副作用,于是专门雇人处理,刻意淡化影响,以免公众恐慌?
关于辉瑞疫苗到底会不会带来严重副作用,这个比例是多大?自疫苗问世以来,就有诸多争论。不同流派的科学家持不同看法,官方和民间的口水战也始终未停。
著名的反疫苗组织CHD( Children’s Health Defense )首席科学官布赖恩·胡克(Brian Hooker)说:“辉瑞新冠疫苗所导致的不良事件数量空前——仅在推出的前两个多月内就发生了 158,000 起,这意味着不良事件的比率约为 1:1000。” “难怪需要一支 1800 人的军队来处理所有信息。”
布赖恩·胡克宣称,在 2020 年 12 月 14 日至 2022 年 3 月 25 日期间,向美国疫苗不良事件系统报告的事件总数为1,205,755起,超过了数据库32年来d报告的不良事件的总数 (930,952起)。
胡克的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尚不能一概而论。在维基百科上,则直接将CHD定义为“疫苗信息误传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过在美国CDC VAERS数据库的搜索结果显示,从 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28日期间(共1年零2个月),新冠疫苗共报告了 743,179 起不良事件报告。
对比流感疫苗不良事件的报告会发现,从2008年至2020年共计13年间,仅报告了137,533起不良事件。
也就是说,对比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的危害性至少高5.4倍。
反对派则指出,CHD所代表的部分人群,歪曲了所谓“不良事件报告”的含义。
不良事件报告 (AER) 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实际上是由疫苗引起的。像 CDC VAERS这样的开放系统尤其容易被滥用和虚假报告。认为辉瑞疫苗文件中的不良事件不是疫苗伤害病例。
此外,还有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在55岁以下年轻群组中更严重,而且辉瑞的内部文件中还强调,在接种疫苗的30天内应该避免怀孕。
但现实是,包括加拿大在内,多个国家都宣称辉瑞疫苗不会对孕妇或者备孕期女性造成影响,因此接种的孕期女性大有人在。所以辉瑞疫苗会不会对这类人群造成后续影响呢?
美国知名心脏病专家、内科医生、流行病专家Dr. Peter McCullough说:“辉瑞内部文件讲述了一场史诗般的生物制药安全灾难。随着恐慌患者和幸存亲属的报告蜂拥而至,他们尽职尽责地记录了可怕的病例数据,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使产品更安全或将其撤出市场。”
图自:推特
2
辉瑞曾以280万美元贿赂FDA?
推特上更有劲爆消息称,辉瑞为了新冠疫苗能顺利获批,曾向FDA支付了280万美元贿赂。
但也有消息辩解称,这280万美元是FDA的申请费,不是贿赂。
贿赂一事真真假假扑朔迷离,官方始终也未有一个准确说辞。
此次辉瑞第二批文件公布之后,很多网友在推特上发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力证不良副作用真实存在。
“我的兄弟在周日接受了辉瑞 (Pfizer) 加强针,结果周三就患上了手足口病。阅读最新的辉瑞文件后,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患有疫苗诱发的多形性红斑。”
“我接受了辉瑞第2针4周后,一天早上醒来时出现了严重的耳鸣。一个月后,我失去了味觉,所有的食物都变得令人厌恶,我瘦了30磅,并开始每天昏倒数次……”
事实上,FDA即将公布的辉瑞内部文件还远不止这些。2022年6月和7月将继续公布80,000 页文件,之后是55,000页,最终将发布大约总计 400,000 页的文件。
不知道这些文件,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本文来源于凡所有相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06
2024-08-19
2024-08-28
2024-08-15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当下制药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与中药制剂非常紧密相关的生产设备,其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也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翰林航宇”)近年来开展的智能化工程,阐述了对中药制剂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张士威、张磊、池明芳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