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欣和于2014年成立,主营业务为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股权转让完成后,博雅生物对博雅欣和的持股比例将从90.69%降至10.69%,博雅欣和不再纳入博雅生物的合并报表范围。
这次股权转让被视为博雅生物“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资本回报率与经营效率。
01.
剥离非核心资产,净利润逆势上升
据博雅生物年报,2024年公司全年营收17.35亿元,同比下降34.58%,主要因非核心业务(如药品经销业务收入下降99.73%)的主动收缩;但归母净利润达3.97亿元,逆势增长67.18%,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幅更高达110.77%。
年报指出,营收下滑主要是生化类用药和药品经销业务收入下降,而净利润的增长则与2023年计提商誉减值等导致基数较低有关。这一看似矛盾的数据表现,实际上反映了博雅生物在资产优化与业务调整方面的积极成效。
博雅生物以血液制品为主营业务,同时涵盖生化药、化学药和原料药。2024年,公司核心业务血液制品业务收入15.14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PCC和Ⅷ因子销售额增长,表明核心业务具备一定竞争力。
博雅欣和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涵盖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及心脑血管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创立博雅欣和以来,博雅生物累计投入超5亿元建设抗感染药物生产线。
然而,博雅欣和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亏损5687万元,2024年亏损3462万元,成为博雅生物的非核心业务负担,成为博雅生物的非核心业务负担。此外,博雅欣和核心产品西他沙星片因未通过集采中标,导致产线利用率长期不足,2024年营收仅1017.29万元,难以支撑持续投入。
相比之下,血液制品业务作为博雅生物的核心业务,2024年占比高达87.29%,且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通过剥离博雅欣和这一非核心资产,博雅生物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血液制品业务,进一步巩固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事实上,自2023年9月起,博雅生物已明确聚焦血液制品业务的发展,针对非血液制品业务,将适时进行剥离或者处置。此前,博雅生物还分别于2023年10月、11月剥离天安药业、复大医药等非核心资产,带来2.98亿元减值冲回。
02.
华润赋能下,重塑血制品产业版图
博雅生物所处的血液制品行业正迎来诸多发展机遇,为其未来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疾病患者数量增加以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市场对血液制品的需求持续攀升。例如,免疫球蛋白类制品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不可或缺,其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据行业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一边是广阔的市场需求,另一边则是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血液制品的生产依赖健康人血浆,供应紧张且受强监管。一方面,据华经产业研究院,2022年国内血制品生产企业血浆采集量约为10181吨,较上年增长8.3%。在疫情过后采浆量回升的情况下,我国原料血浆供需仍存在较大缺口。受制于上游血浆资源供应不足,我国人均血液制品用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另一方面,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国家强制要求血液制品的原料采集、检测、存储、运输、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具有可回溯性的过程记录,实行全链条严格监管。我国的监管部门对行业采取严格的监管手段,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以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我国,血液制品的生产依赖健康人血浆,而原料血浆通过依法设立的单采血浆站采集。单采血浆站由省级卫计委审批开设,由血制品企业负责管理,是企业的独家资源。血液制品从原料采集到销售的全流程均受到严格监管,包括病毒检疫、批签发制度等。
据博雅生物公告,国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对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少数企业拥有多张生产牌照,行业的壁垒较高,生产企业牌照资源非常稀缺。
因此,博雅生物作为全国少数几家三类产品齐全且具备浆站拓展资质的企业,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2021年,华润医药(3320.HK)控股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受让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所持博雅生物股份、接受表决权委托并全额认购博雅生物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股份等方式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权,将博雅生物纳入进华润集团大健康板块。
按照华润的战略规划,博雅生物将在2025年实现三大关键突破:浆站总数突破30个,采浆量突破600吨,重组凝血因子VIII等新品贡献15%的营收。更重要的是,依托华润医药的产业基金,公司正谋划对丹霞生物等区域性血制品企业的并购,目标在2027年前形成"30个自有浆站+15个可控浆站"的采浆网络,采浆量突破1000吨,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华润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后,在新浆站申请、资源嫁接、浆站运营等方面给予博雅生物大力支持。数据显示,2024年行业新增浆站审批量同比下降23%,但博雅生物仍逆势斩获3个省级批文。
2024年7月,博雅生物以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新增4家浆站,使公司浆站总数增至20个。绿十字的重组凝血因子VIII技术专利填补了产品线空白,为博雅生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关键的是,新增的4个浆站分布在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与博雅生物的现有浆站形成地理互补,预计2026年采浆量将突破700吨。
只是内蒙古达拉特旗浆站2025年1月获批后,需要18个月培育期才能形成采浆能力。而行业数据显示,新浆站平均需要3年才能达到设计产能,因此博雅生物2025年"浆站总数突破30个"的目标有待市场观察。
而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博雅生物将获得约2.13亿元的资金回流,这笔资金对于公司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该笔资金可用于偿还部分绿十字并购贷款利息,减轻公司的财务负担。另一方面,随着内蒙古达拉特旗浆站等新资源的逐步成熟,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大在血液制品领域的投入,以实现采浆量的稳步增长和产品线的优化升级。
尽管新浆站的培育需要一定时间,但随着内蒙古达拉特旗浆站等新资源的逐步成熟,博雅生物有望在未来实现采浆量的稳步增长,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邵丽竹
何发
2025-02-12
2025-02-27
2025-04-10
2025-02-03
2025-02-05
2025-02-14
2025-02-05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医药商品供应链管理进步的关键力量。本文深入分析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医药商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旨在揭示其对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的积极影响。数字化转型理论为医药供应链的革新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实现了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在医药商品供应链管理中,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协同、预测与决策支持、智能物流等方面。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并强化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不仅能够提高响应速度,还能降低库存水平、减少运营成本。本文强调了数字化转型对医药商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医药供应链将更趋向于智能化和个性化,企业需持续跟进技术进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作者:韦颖、厉欢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