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结果,股东之一的粱元(化名)并不意外。这一年来,公司的某些表现引发了内部争议。“主要是因为母公司不断和上市子公司新诺威(后改名石药创新)进行资产置换,影响了一些股东的利益。”
凭着母公司注血,新诺威成为了2023年涨速最快的生物制药A股。就在今年1月,新诺威又对石药集团子公司百克生物抛出收购的橄榄枝。初步计划为,新诺威将主要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三家“石药系”(维生药业、石药上海、恩必普药业)企业持有的共计100%百克股权。相应的,如果交易成功,新诺威将拿到大单品津优力、以及在研的GLP-1创新药、司美仿制药等资产。
老牌药企转型,资产重组本身无可厚非。科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剥离创新药板块提高各业务效率,为研发提供更广泛的融资渠道。相同的做法,石药之所以被人诟病,主要原因在于:创新药管线多却杂,且技术路线多集中在mRNA、siRNA、ADC等前沿领域,距离市场兑现期比较遥远。
同样是仿转创企业,恒瑞2023年创新药收入占比47%,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达106.37亿元。而石药目前已经市场化的重磅创新药产品较少,且多为me too产品,营收主力还是老药恩必普,即将专利到期。这种对比也反映在两家公司的股价上:尽管石药2023全年营收比恒瑞还多出100多亿,但股价仅为恒瑞的1/6。
简单来说,目前石药的问题在于:现有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接棒”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这个青黄不接的节点,集团通过新诺威由H转A,重组优质资产调高市场估值,在外人看来有“画饼”的嫌疑,对于股东来说也有“掏空”的风险。
为了稳住港股股东,集团的做法是慷慨分红。2023 年,石药净利润58.73亿元,派息33.3亿港元,派息比率为52.5%。但问题是:随着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不断增高,大单品受专利到期和集采影响面临市场瓶颈,这种大方是否还能维持下去?
“会上,感觉蔡总对未来公司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承诺会保持两位数增速。”粱元说。“按照现有内部管线来看,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公司大概率会在license-in或者并购上加大动作。”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至少在公司的创新药业务看到市场成效之前,稳住营收、协调新老投资者关系都将是石药的主要功课。
-01-
错过的节奏
如今石药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的发展和时代错位所导致的。
作为两家经常拿来横向对比的企业,石药和恒瑞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都是在90年代改制,一家主营仿制药,一家主营原料药;新世纪后,两家公司开始谋求创新转型。
1999年,蔡东晨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5000万元引进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恩必普,并于2005年上市。到了2015年,恩必普销售额突破20亿元,成为当时中国自主创新药成功市场化的典型代表。
2000年,恒瑞医药斥资2亿元成立研发总部,但公司并没有完全放弃高端仿制药业务。公司给予临床项目不同的名目和分类,fast follow、me too、II类改良型创新药、强仿等创新协同并进。这也成为了两家公司发展路线产生分叉的起点。
“两家公司对创新的理解和规划不太一样。”一名产业投资人分析称,“当年石药把创新药转型战略都砸在一款新药上,因为初期做得比较困难,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当时做新药临床和销售,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上全部都是仿制药的山头,要出头需要砸很多钱。”
因此,尽管恩必普后来为石药赢得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但这种在艰难时代单向迈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续公司创新药业务地基的宽度。
相对来说,恒瑞小步迈进式的积累式发展却赶上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爆发的节点,从而收获了一波市场红利。彼时,市场对国产创新药的接受度已经不像恩必普上市时那样狭窄,企业创新动力有了明显提升。2011年,恒瑞首款治疗骨关节炎的创新药艾瑞昔布上市。之后,恒瑞几乎每年都有1类创新药上市,尽管很多都为me too产品,但也打开了公司丰富的创新药业务营收渠道。
加上722风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风向对恒瑞传统业务的影响原高于石药,这也进一步拉大了两者转型力度和速度的差距。
2019年后,恒瑞前期布局管线进入变现期,尤其是PD-1迎合了当时的市场热点。叠加产业牛市来临,公司市值大涨3倍,PE最高时达到105倍。涌入的新钱被用来进一步扩充公司创新管线军械库,成为第一个凭借管线规模进入TOP10的中国药企。
而反观石药,并没有像恒瑞那样享受到市场杠杆的红利。公司早在1994年就在香港上市,尽管有一些创新型药物傍身,但一直以来依然被定位为传统药企,因此也没有像未盈利创新药企业那样体验过港股募资热。四年前,石药曾经动过回归A股科创版的念头:2020年10月,集团就进行上市辅导备案,但随着近年上市入口缩窄,最后也不了了之。
“蔡总也承认,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是不能纠结于过去。”粱元说。“石药现在和所有的中国创新药企业一样,都专注新靶点和新技术,算是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02-
资产重组
2019年,石药成立全资子公司巨石生物,成为创新业务的主要载体。
截至目前,公司在研项目20余个,业务构成主要为:抗体类、mRNA药物和ADC药物。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4.38亿元、-3.35亿元。在短期内,公司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
巨石生物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授权费用:一款Claudin18.2 靶点ADC卖出了近11亿美元,另一款则是Nectin-4靶点 ADC授权总金额为7亿美元。上市产品只有一款新冠mRNA疫苗,但市场回报堪忧:为取得紧急使用授权,这款疫苗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而2023年公司营收只有3000多万元。
这种业绩情况注定了巨石生物无法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独立上市。因此集团决定将创新药业务转移到已上市的其它子公司,即2019年登录A股创业板的新诺威制药。
新诺威主营功能性原料、保健食品、特医食品,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红牛三大的全球供应商,也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化学合成咖啡因生产商。这样一家传统原料生产企业,在上市时和上市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2021年底,新诺威以8亿元接手了石药圣雪100%股权,后者是国内最大的阿卡波糖原料生产商,也是大多数制剂企业的供应商。但即使业务范围广、现金流充足,但在2023年前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没有起色,股价徘徊在6-8元的区间。
直到2023年,新诺威对巨石生物实施了18.71亿元的现金增资,从而实现控股,股价瞬间进入快车道,从9月1日至12月6日,该公司股价从15.44元涨至47.65元,累计涨幅超210%。到了今年1月,新诺威又宣布拟收购石药另一创新药子公司百克生物。
但两次左右腾挪,市场反响却很不一样。和增资巨石生物不同,新诺威收购百克的消息一出,公司股价逆势下跌了6.35%,至今未见抬头。
“新诺威新老业务范围的落差太大。之前增资巨石的时候,投资者是用原料企业的低价估值买一家未来创新药企业,肯定是划算的。后来股价上去了,创新药概念坐稳了,石药还在卡着最低下限发行新股,老股民肯定就不买账了。”
“可以说,石药想要在A股提升现有管线价值,但是新诺威是不是一个合适承载的主体,重组的速度要不要这么快,该怎么定价,我觉得石药在这些点上都欠缺一些考量。“上述投资人补充评价道。
-03-
管线价值如何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石药创新药业务成长曲线明确,短期回报有望,那新股发行价格就会有更加公允的标尺。但问题在于:不管是巨石还是百克都属于远期资产,估值混乱在所难免。
正因此,目前石药面临的是两边不讨好的局面:母公司老股东看着新公司估值飙升,感到利益受损;而新公司股东从新公司高估值的视角出发,认为承接的都是估值相对较低的母公司资产,也感到不平。
虽然总的来说,腾挪的资产都是属于石药的,但放在哪里进行估值确实决定了杠杆有多大、泡沫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管线前景未明的条件下,石药变相回归A股,选择的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毕竟,公司正在推进的创新药业务,各有各的隐忧。
巨石生物尽管在ADC和分子胶领域均有布局,但进度最快的是HER-2 ADC,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并且上市也得2025年了。从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和出海价格来说,没有太多脱颖而出的亮点。
而在mRNA疫苗方面,巨石生物疫苗平台进度靠前的管线分别为:RSV mRNA 疫苗,VZV mRNA 疫苗,HPV 治疗性疫苗,但目前国内已经进入病毒类疫苗降价内卷阶段,这些管线如果未来不走出口路线,也很难承重公司的业务增长。
而百克的核心卖点是用于肥胖/超重适应症的TG103注射液、2型糖尿病适应症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两款产品都已到III期临床,预计2026年起陆续获批上市。但随着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片已经登陆中国市场,届时剩下的市场空间不会太乐观。
在创新药业务缺少短期变现预期的同时,石药集团母公司的已有增收渠道也陷入瓶颈。数据显示,由2021至2023年间,公司成药业务收入分别为226.81亿元、245.2亿元和256.4亿元,同比增速为11.2%、8.1%和4.6%,连续三年下降,主要原因为抗肿瘤、心血管业务受集采影响较大。
优秀的现金流和稳定的传统业务,是石药长期以来的主要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将创新管线培养成新的增长曲线,本来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借着成熟业务作为靠山,石药在创新领域的耕耘空间比大多数公司都要大。但石药还是选择在一个动荡的时间节点,向一家控股型企业转型。
也许是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太多叱咤风云的成功案例,如今很少人还依然相信: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和适合进入资本的游戏。
撰稿人 | 李昀 深蓝观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06
2024-08-19
2024-08-28
2024-08-15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制药行业面临着提升药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挑战。过程分析技术 (ProcessAnalytical Technology, PAT) 和连续制造技术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CM)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技术,正逐渐成为制药工业的新趋势。PAT 通过实时监测关键质量和性能属性,为药物生产过程的设计、分析和控制提供了创新的方法。而 CM 技术通过整合多个制药步骤,实现不间断生产,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本文综合分析了 PAT 和 CM 技术的优势、挑战及关键组成部分,并探讨了它们在药品监管和质量保证中的作用。最后,对未来 PAT 和 CM 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技术整合与创新、数据驱动决策、监管科学进步、质量保证提升、生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环境可持续性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制药行业带来深远的变革,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并满足全球对高质量药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
作者:周国铭、李文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