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2016胃肠道癌症研讨会(ASCO GI 2016)上,纳入了胃癌、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卵巢癌患者的篮子试验CheckMate-032研究公布了胃癌单药nivolumab的结果。结果显示nivolumab治疗经治的局部晚期/转移性胃癌、食管癌、胃食管结合部癌症患者的总缓解率达到了14%,PD-L1表达超过5%的患者总缓解率达到了33%。
据一项在ASCO GI 2016上公布的Ⅰ/Ⅱ期临床试验CheckMate-032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PD-1抑制剂nivolumab(Opdivo,NIVO单抗)治疗胃癌/胃食管结合部(GEJ)癌症患者的总缓解率(ORR)达到了14%,同时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NIVO单抗单药治疗很适合转移性胃、食管或GEJ癌症患者。”研究主要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副教授Dung T. Le博士介绍道。
CheckMate-032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多肿瘤队列研究,纳入了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和卵巢癌患者,随机给予患者NIVO单抗或ipilimumab(IPI单抗)。
总体来看,研究共入组了163位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GEJ癌患者,其中59位接受了NIVO单抗单药每两周静脉注射3mg/kg治疗,其余104位患者接受1/3NIVO单抗/IPI单抗联用方案。此次发布的结果是NIVO单抗单药组的初步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60岁(29-80岁)包括17位(29%)患者≥65岁,男性占76%(n=45),95%(n=56)为白人。患者中53%(n=31)为 GEJ癌,15%(n=9)为食管癌,31%(n=18)为胃癌,1位患者癌症部位不明。总体来看,83%患者至少接受过2种治疗,71%(n=42)接受过2-3线治疗方案,17%(n=10)接受过1线治疗,12%接受过>3线治疗。
研究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缓解持续时间以及安全性。
平均NIVO单抗接受剂量数为7.3(中位5)次。最大接受剂量数为31,58%(n=34)患者至少接受了4次NIVO单抗。平均累积剂量为21.8mg/kg。
4位患者(7%)仍在治疗中,其余55位患者均已中止治疗。治疗中止原因包括疾病进展(n=46),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n=3),同意撤出治疗(n=1),治疗不依从(n=1),其它(n=1)。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
NIVO 单抗单药组的ORR为14%(n=8,95%CI 6%-25%),其中包括1例完全缓解(CR)和7例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率为19%(n=11),疾病进展率为58%(n=34),6例患者未确定缓解情况。疾病控制率(CR+PR+SD)为32%(n=19)。中位缓解开始时间为1.6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7.1个月。
“有一位患者达到了RECIST标准的疾病进展,但是随后的影像却显示随着时间延续,肿瘤表现出很好的缩小。事实上,这位患者目前已经没有疾病存在的影像学证据”,Le博士介绍道。
中位OS为5.0个月(95%CI 3.4-12.4)。3、6、12个月OS率分别为70%、49%、36%。Le博士指出:“分别有49%和36%的化疗耐受患者在6个月或12个月时依旧生存。”
尽管研究并未将PD-L1表达设为纳入标准,但是仍有40位患者通过肿瘤样本或基础活检检测了PD-L1的水平,Le博士介绍道。
PD- L1表达>1%的患者ORR达到27%,而PD-L1表达<1%的患者ORR为12%。阈值设为5%时,ORR则分别为33% (>5%) vs. 15%(<5%)。“结果显示PD-L1表达与更高的ORR存在数值上的相关性”,Le博士表示。
Le 博士指出治疗相关AE与之前NIVO单抗单药的研究是一致的。总体来讲,出现任何等级AE的患者共有69%(n=41),全部等级AE中最常见为乏力(32%)、皮肤瘙痒(17%)、食欲降低(15%)、腹泻(15%)、恶心(14%)、AST升高(12%)、发热(10%)、呕吐(10%)。17% (n=10)患者发生3/4级AE,最常见3/4级AE包括AST升高(5%)以及乏力、呕吐、腹泻(分别2%)。
10%(n=6)患者发生治疗相关严重AE(SAE)。5%患者发生3/4级SAE,包括AST升高、肺炎、呕吐(各1例)。无治疗相关死亡。
尽管FDA尚未批准NIVO单抗用于治疗胃癌,但NIVO单抗的适应症已经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