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发现了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病毒学期刊》。
据了解,使用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达到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不同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学界对此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该课题组郝军莉等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干扰素可显著下调肝细胞中丰度最高且特异表达的小RNA——miR-122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素不是主要在转录水平调节miR-122,而是上调至少一种干扰素活化基因(ISG)——NT5C3的表达。
同时,NT5C3 mRNA的3’-UTR包含有miR-122的作用靶点,大量表达的NT5C3 mRNA以“海绵”吸附方式抑制并下调miR-122。由于miR-122可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表达与复制,因此miR-122的下调对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部分解释了干扰素对乙肝疗效差异大的原因,同时,该研究也为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提供了依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邱锐)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发现了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新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病毒学期刊》。
据了解,使用干扰素(IFN-α)和抗病毒药物是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本手段。干扰素治疗是目前药物治疗后持续应答率最高的治疗方法。少数患者在治疗后,可伴随表面抗原转阴,达到治疗慢性乙肝的终极目标。但干扰素对不同乙肝患者的疗效差异很大,学界对此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该课题组郝军莉等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干扰素可显著下调肝细胞中丰度最高且特异表达的小RNA——miR-122的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素不是主要在转录水平调节miR-122,而是上调至少一种干扰素活化基因(ISG)——NT5C3的表达。
同时,NT5C3 mRNA的3’-UTR包含有miR-122的作用靶点,大量表达的NT5C3 mRNA以“海绵”吸附方式抑制并下调miR-122。由于miR-122可显著抑制乙肝病毒的表达与复制,因此miR-122的下调对干扰素抗病毒的效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部分解释了干扰素对乙肝疗效差异大的原因,同时,该研究也为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提供了依据。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2025-05-23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