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脑部疾病很难治疗。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对运载药物的纳米粒子进行了改良,使其能按照预期,安全定量地渗透到脑组织深处。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改进在制造灵活药物递送系统、克服脑癌及其他器官疾病障碍方面迈进了一大步。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在做完脑肿瘤摘除手术后,标准治疗方案还需要进行化疗,以杀死病灶部位无法手术摘除的残留细胞。但化疗药物剂量很难控制,既要够大才能穿透组织,又要够小才能保证病人安全。这种方法预防肿瘤复发成功率并不高。
为了克服剂量难题,研究小组设计出一种纳米粒子,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将小剂量药物递送到病灶部位,而且能顺利地一次性就到达大脑,不会被组织环境黏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病理学家查尔斯·埃伯哈特说,传统的纳米粒子是用像绳子似的分子将药物紧紧缠裹成小球,遇水后缓慢分解,但递送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纳米粒子会黏在注射部位的细胞上,不向组织内部移动。
为此,该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研究生、霍普金斯神经外科医生伊丽莎白·南希将聚乙二醇(PEG)涂在大小不同的纳米塑料珠上,稠密的PEG涂层让纳米珠变得更光滑,减小了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涂层能保护纳米粒子免受机体防御系统攻击。
在组织实验中,他们给涂层纳米珠作了荧光标记,注射进小鼠和人的脑组织切片中,跟踪它们的运动情况,结果发现PEG涂层让较大的纳米珠也能透过组织,有些甚至接近了以往认为的透过脑组织最大限度的2倍。动物实验效果也相同。
随后,他们给一种携带化疗药物紫杉醇的生物降解纳米粒子涂上了PEG。在小鼠脑组织中,没有PEG涂层的纳米粒子运动非常慢,而有涂层的顺利扩散到组织中。南希说,现在纳米粒子能运载的药物量是以前的5倍,在脑组织中的运输距离是以前的3倍。下一步研究将看它们能否减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
研究人员指出,他们还希望进一步优化纳米粒子,将其与药物匹配以治疗其他脑部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中风、脑外伤、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等。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2025-05-23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