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存在细胞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和跨个体应用难等困扰。日前,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通用型干细胞已由设想成为现实。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再生医学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指导下,成功将同种异体脂肪组织分离并“加工”获得的低免疫源性种子细胞种植到组织工程骨仿生材料上,成功修复了约2.5厘米的大块骨缺损,而临床表明超过1厘米的骨缺损无法靠自身修复来完成重建。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增刊上。
2005年,王正国提出研究通用型干细胞的设想和目标。在张波研究员带领下,课题组比较研究了胚胎、骨髓、脂肪等多种来源的干细胞后,选定取材容易、创伤小和具有可控制的多向分化能力的脂肪组织作为解决干细胞来源的突破口。课题组锁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因素——MHC(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复合体)。实验证明,经过基因修饰、改建的脂肪干细胞成功去除了免疫排斥反应,具有不致畸、不致瘤等生物安全性。
课题组先后用猪和恒河猴进行动物实验,提取它们的脂肪干细胞,转入人巨细胞病毒产物,下调MHC表达水平,使其成为通用型干细胞。然后将其种植到课题组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二代仿生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上,成功地修复了猪和恒河猴2.5厘米的大块骨缺损。实验证实,3个月后,移植的外源性基因逐渐丢失和降解,自体新生骨组织逐步取代移植组织。
该方法为临床制备大量“通用型种子细胞”提供了可能。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移植配型或将成为历史。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06
2024-08-19
2024-08-15
2024-08-28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无菌方法开发及验证。通过采用薄膜过滤法,使用1mol·L-1硫酸镁溶液对样品及所用培养基进行处理,pH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含 0.1% 组氨酸、0.3% 卵磷脂和 3% 吐温 80)进行冲洗,有效地消除了样品的抑菌性。得出的结论为采用 1 mol·L-1 硫酸镁溶液及 pH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含 0.1% 组氨酸、0.3% 卵磷脂和 3% 吐温 80)可以有效地消除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抑菌性能,可以将该方法用于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无菌方法验证。
作者:印萍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