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周围神经不幸损伤后,通过植入来自异体的神经材料“神桥”,将可以很好地修复神经损伤,并且没有排异性。这是中山大学科研人员4日发布的一项863科研成果。目前,相关的材料已经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证实其安全性,并已经运用到临床试验。
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山大学医学博士顾立强介绍,随着工农业、交通和社会建设发展,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四肢神经损伤后不及时修复,可能终身遗留肢体瘫痪、肌肉萎缩、麻木、无力等残疾。”
顾立强介绍,在以往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中,通常采用从自体取神经接到患处进行修复,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例如,一位病患因车祸导致上肢神经损伤后,往往从其小腿部位取出神经,接到患处。“这样做尽管没有免疫排斥,但通常造成小腿麻木或取完后神经痛。此外,因为神经再生速度慢,从肩膀部位到手指尖的长度,需要成长两年多,期间,前臂因为神经不够长,很可能萎缩或纤维化。”
最近,中山大学针对神经创伤的一项国家863课题《组织工程神经及其支架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已结题。作为该课题组成员,顾立强向记者介绍了一种取名为“神桥”的材料——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有别于自体神经,这种材料取自肢体捐赠和截肢,并去除了异体的细胞以保证安全、无免疫排斥、不带病毒。目前,该材料已经通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认证,从基础研究转入临床应用研究状态。
课题组另一成员朱庆棠副教授介绍,早在三年前,课题组已经完成第一代的“神桥”研究。实验证明,来自异体的“神桥”接到猕猴体内后,效果良好,无排异;第二代“神桥”研究中,为其加入了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可使神经再生得更快更好;第三代“神桥”研究将解决未来异体神经来源的问题,因为仅靠捐赠和截肢是远远不够的。
在国外,类似“神桥”的产品于2008年运用于临床,但是价格非常昂贵。朱庆棠透露,该课题成果从2009年3月用于临床试验后,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国内多家大型医院进行临床验证,用于修复成年人上肢神经损伤获得良好效果。预期中国第一代“神桥”材料明年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27
2025-03-11
2025-04-15
2025-03-04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