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学者在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将融合基因工程化的溶瘤病毒融入体外培养的胶质瘤干细胞中,不仅能够显著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活性,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且能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内皮抑素-血管生成抑素(Endo-Angio)融合蛋白,展示了良好的治疗前景。这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刘福生教授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外科脑研究中心William Jia教授等完成的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知名刊物《脑研究》(Brain Research)杂志发表。
脑胶质瘤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一道最棘手的研究课题,其发病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50%,每年全球约有近60万中青年人死于该病。尽管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命,但是多数恶性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18个月,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研究发现,胶质瘤靶基因有多种,而基因的表达依赖于细胞的长期存活,其中以肿瘤的血管生成作为靶点,通过抑制血管的形成达到基因治疗是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通过基因工程化的溶瘤病毒不仅发挥溶瘤病毒强大的裂解肿瘤细胞特性而且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脑恶性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刘福生等采用的基因工程化的溶瘤病毒是在天然病毒 HSV-1病毒F株基础上,将病毒基因组中ICP34.5和ICP6的双基因缺失,插入人Endo-Angio融合基因进行改造,以求得该病毒既具有溶解肿瘤干细胞的溶瘤性质,又能够使肿瘤细胞在溶解前表达Endo-Angio外源基因,从而抑制干细胞血管巢内的血管形成。
为了证实溶瘤病毒的独具作用,刘福生等从20例恶性胶质瘤标本中成功分离出的4例具有干细胞特征的胶质瘤干细胞,用于研究溶瘤病毒对胶质瘤干细胞的溶瘤作用,并观察Endo-Angio外源基因的表达及其活性。
结果发现,分离出的胶质瘤干细胞成球状生长,CD133及Nestin表达阳性,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到一定的数量后,能够溶解肿瘤细胞,并能选择性的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感染溶瘤病毒后仍存活的胶质瘤干细胞,不再具有形成继发性细胞球的能力,即使加入血清诱导也不再具有贴壁分化的能力;同时在肿瘤细胞溶解前48小时肿瘤干细胞还能够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融合基因Endo-Angio蛋白。
尽管该病毒类似的 1716、G207已经完成了临床Ⅰ期试验,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而该类病毒的基因工程化是否具有基因在肿瘤干细胞的表达存有争议,而该项研究不仅证实了该类病毒的溶瘤作用,而且通过研究证实了基因工程化的溶瘤病毒具有外源基因的表达,其疗效有望好于1716及G207,为病毒-基因治疗脑恶性胶质瘤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刘福生教授认为,该种治疗方法结合了溶瘤病毒及基因治疗的双重优点,有望成为未来临床脑恶性胶质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