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0025(2001)0620347203 在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微生物一直是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空气净化系统和灭菌系统是控制微生物的关键环节,其中灭菌系统又是重中之重。本文以高压蒸汽灭菌为例,对灭菌效果的验证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高压蒸汽灭菌柜(SO092w,日本樱花精机株式会社),标准温度探头(Pt100,日本PKC公司),温度探头(Pt100,美国Datatrace公司),油浴(RC6CP,美国Lauda公司)。生物指示剂(美国3M公司)。
1.2 温度探头的筛选 分别在使用前后将温度探头与标准温度探头放入油浴中,设定油浴温度为12111e。待油浴温度恒定3min后,将温度探头从油浴中取出,用专用读取仪将储存在探头内部的温度读出,检测情况见表1。使用前后温度探头偏差漂移应<0.5e。由表1
可见,1号探头的偏差漂移大于规定值,6号探头出现故障,因此1号和6号探头不能使用,2、3、4、5、7号探头可以使用。 1.3 空载热分布实验将2、3、4、5、7号温度探头随机均匀分布在高压蒸汽灭菌柜内,重复运行3次灭菌程序,测定F0值F0值是通过温度和时间由积分计算得到的数值F0>8示灭菌柜的性能达到要求。温度探头在灭菌柜的具体位置见图1。
1.4 满载热分布实验 将50ml、500ml、2000mlSHOTT瓶和灭菌服等装入灭菌柜,并将5个温度探头随机均匀分布在装载物中运行3次灭菌程序,测定F0值。温度探头在装载物中的具体位置见图2。
1.5 微生物挑战性实验 按实际灭菌情况,将灭菌柜满载。在最冷点放置2个生物指示剂(biologicalindicator,BI),灭菌后将BI放入56e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观察颜色变化。紫色为阴性,阳性对照为黄色。
2 结果 空载热分布实验的F0值见表2,
在灭菌过程中灭菌柜的F0值均>8。空载时最冷点的位置见图3,为上层中间左侧区域。满载热分布实验的F0值见表3。可以看出,F0值与空载热分布实验相比有所下降,但各点均>8。最冷点位于2000mlSHOTT瓶内,与位置无关。
微生物挑战性实验中,1、2号BI均呈紫色(阴性),显示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 讨论
3.1 验证产生背景 在以往的制药过程中,往往通过检验产品是否无菌来判定灭菌效果。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几起产品灭菌后又被污染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1],这说明必须对整个灭菌过程加以控制。为此,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灭菌法收入通则附录,为将灭菌的定性控制纳入定量控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2 验证结果分析 在高压蒸汽灭菌中,蒸汽是杀死细菌的介质,它灭菌的机制是使细菌中主要蛋白质及核酸变性。为了体现一定温度下的灭菌效果,引入了热致死时间F0[2]。 F0定义为与121e时灭菌等效的时间,通过F0值可以定量地判断灭菌效果。F0值越大,灭菌效果越好。本实验中空载与满载状态下高压蒸汽柜内最冷点的确定是通过测定F0值得到的。空载时最冷点为蒸汽柜内上层中间左侧区域,即蒸汽进口处的不锈钢挡板区域,此挡板可以帮助蒸汽迅速充满灭菌柜,但却阻碍了蒸汽直接到达此位置,所以为最冷点。满载时柜内的最冷点位于2000mlSHOTT瓶内,与位置无关。这是因为2000mlSHOTT瓶容积最大,热穿透所需要的时间最长,所以升温最慢,F0值最低。理想状态下空载时应不存在热分布的冷点,如有冷点应找出灭菌设备存在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加以改进。但最终的判断标准应是满载状态下F0>8、微生物挑战性试验中BI为阴性。本实验通过在蒸汽柜内最冷点处放置BI来考察柜内的灭菌效果,如果满载时最冷点符合灭菌要求,即说明整个灭菌柜的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3 验证的意义 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应该有相应的书面资料支持,包括方案的制定,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这就是验证。它是一项既有相当的技术难度,又需要较大投入的工作。但是实施过程中,它可以避免由于灭菌不彻底而造成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因此验证所带来的效益要远大于增加的成本。严谨、可靠的验证工作是产品质量的根本保证。
4 参考文献 [1] FrederickJC,JamesPA.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译.无菌制剂工艺的验证[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1[2] PongiluppisGS.Microbiologicvalidationintheproductionofsterilepharmaceuticals[J].ChimPharm,1991,130(6):2032212.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