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型假肢能‘理解’主人的要求,当主人发出‘内转’‘外转’‘目标1’‘目标2’等口令或者做出相应的‘想象思维’时,假肢能心领神会,做出如人所愿的动作。”“特别是,当人将佩戴在头部激光传感器的光束指向要操作的随机目标时,机器人型假肢的手部就会向该目标准确移动。”近日,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型假肢样机在山东科技大学问世,这种机器人假肢可以采用脑电、语音和按键3种方式进行联合控制,使假肢各关节可实现同时动作,将手部移向目标。脑电、语言或按键控制方式可以任意切换,方便佩戴者在不同的场合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操控。
这项名为“机器人假肢与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方式的研究”是由山东科技大学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组经两年艰苦攻关,终于在我国高端假肢实用化技术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在生物信息融合控制机器人假肢的相关理论和应用上,获得创新成果,为肢体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具有这种综合功能的机器人型假肢属于国内首台,其综合技术在同类研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肩离断”残疾人由于整个上臂缺失,难以利用其它部位的信号来驱动绳索或肌电控制的机械假手,因此,“肩离断”型残疾人现在使用的假肢几乎都没有生理功能代偿作用。在假肢研究中引入机器人、生物信息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彻底摒弃过去对多自由度假肢只能进行串行作业的工作方式,使其可以在多种生物信号控制下实现示教再现和对随机目标的操作。新型假肢关键技术的突破,可为“肩离断”上肢残疾人提供一种可行的多自由度功能代偿假肢,也可为胳膊不能动的瘫痪病人或其他患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料理服务。
2025-04-15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