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通过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的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的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系列相关研究,证实GP73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40年前问世的甲胎蛋白(AFP),二者联合检测将大幅提升肝癌的诊治水平。肝外科毛一雷教授等的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GUT今年第12期上,引起国际广泛关注。
研究组测定了肝癌高危人群 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发现GP73对肝癌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7.4%;同组患者AFP对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8.2%和85.3%,提示GP73在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均远高于AFP。而将GP73和AFP联合检测后,敏感度、特异度提高到89.2%和 85.2%。研究通过肝癌组与健康组的对照,国际上首先确立了GP73的正常值为1.2(0.9—1.7)相对单位,肝癌组血清GP73平均值为 14.7(8.9—29.4)相对单位,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肿瘤个体的大小无关。
非常有意思的是,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前瞻性地对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等的连续观察表明,患者GP73水平随着肿瘤切除而下降,术后14天跌到谷底;当肿瘤复发后GP73亦开始反弹,这一发现揭示了GP73在肝癌患者的术后随访和复发监测中的明确意义。
毛一雷教授指出,GP73的出现要归因于近年来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该研究组正在计划一项更大的、长期的研究,联合应用GP73、AFP和影像学手段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随访,希望能达到早期发现肝癌、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从而减轻我国该方面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2025-05-23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