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用器具每批次生产结束后,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要求,需要对其进行认真彻底的清洗,并能对清洗程度进行验证 [1]。好的清洗效果是防止污染及交叉污染、控制药品生产质量的重要保障。
目前,药厂对器具清洗采用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这两种方法。近些年来,自动清洗设备在制药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主要得益于自动清洗设备可以有效地节省人工和清洗时间,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自动清洗设备可以很好地执行重复工作,保证清洗效果的重现性。
针对人工清洗分装器具存在的弊端,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208 车间投入使用了 GMP 器具清洗机,以实现可重现的“能被记录和验证”的清洗,新投入的设备完全符合新版cGMP、美国 FDA 和欧盟 GMP 规范的要求。
本文通过探讨手工清洗、机械清洗对分装器具清洗效果的对比,了解机械清洗的优势,以供大家参考。
Part.01
材料与方法
表 1 GMP 清洗机清洗流程及主要参数
1.6 分装器具的污染及清洗
使用 5 人份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半成品污染直接接触产品的分装器具,污染完成后,将所有物品送至灭菌器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灭活处理,灭活后确保 DHT ≥ 24 h。按以上步骤执行后依次分别进行手工清洗、机械清洗。
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按上述两种方法分别进行 3 次清洗 [3]。
1.7 采样物品选择和采样数量(见表2)
表 2 采样物品选择和采样数量
1.8 清洗残留可接受标准(见表3)
Part.02
结果与分析
2.1 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对比分析(见表4)
综上所述,机械清洗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清洗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降低发生污染与交叉污染的同时,保障了分装器具的灭菌质量,而且采用机械化清洗方法是目前制药企业发展的方向,用机器清洗器具代替手工处理方式,值得推广,但仍需要认真检查、核对,只有清洗彻底,才能保证灭菌质量,进而才能提高药品的无菌保障水平。
2.2 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2.2.1 目检
对分装器具进行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后,目测对比发现检查均无异物,但手工清洗之后,分装器具的水分无法完全控干或擦干。相对机械清洗来说,手工清洗在控水或擦干的过程中存在发生交叉污染、混淆差错以及污染的风险。
2.2.2 清洗后取样检测结果对比(参见表 5)
表 5 清洗后取样检测结果对比
由表 5 可知,按照两种清洗方法分别执行 3 次清洗后对比发现机械清洗与手工清洗后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表 3清洗残留可接受标准”,但从检测项目总有机碳(TOC)及电导率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机械清洗的效果较优。
Part.03
结论与讨论
随着 GMP 对药品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考虑到人工清洗存在的种种弊端,机械清洗应用在制药行业中的重要性逐渐显现,这主要得益于采用机械清洗不仅排除了人工清洗的弊端,也确保了清洗效果的统一,而且易于验证和保存记录,便于药品生产质量的追溯管理。因此,自动清洗设备在制药行业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保证了药品生产的卫生安全,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 GMP 的严格规范下,自动清洗设备成为确保药品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随着自动清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采取机械清洗成为制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对分装器具进行清洗,都需要定期对清洁效果进行检测,以降低清洁过程给药品生产带来的质量风险。
在本文中,对比了手工清洗、机械清洗的清洗流程和各项技术指标,以及以人工模拟污染的方式污染分装器具后对分装器具的清洗效果。结果显示,机械清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检测结果表明机械清洗的效果较优,且机械清洗可确保清洗效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减少人为操作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也避免人员在手工清洗过程中造成伤害。由此可知,机械清洗的方法相对较好,降低了分装器具发生交叉污染,混淆差错以及污染的风险,更具有优越性。
尽管自动清洗设备具备许多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如,不同类型和规格的设备需要设定不同的清洗程序和参数。因此,制定合适的清洗方案是保证清洗效果的前提。另外,定期维护和检查清洗设备也是保障其正常工作的重要举措。总之,清洗工作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4],正确使用,规范运行。在对于制药企业来讲,采用合理的可重现且易于验证的清洗工艺,且严格执行清洁规程,才能确保药品的生产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品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期待自动清洗设备在未来能够实现更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制药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春峰 . 制药用器具自动化清洗工艺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47(05):683.
[2] 王著宇 . 设备清洗与验证 [J]. 药学进展,2004(05):236-239.
[3]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第一百四十三条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S].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程露露 李欣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
邵丽竹
何发
2024-09-02
2024-09-04
2024-08-28
2024-09-23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