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LD50在清洁验证限度中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法规依据是因为:
2018年4月19日,EMA发布的一份问答指南,如下图:
EMA在Q&A中提出,使用LD50计算HBEL(基于健康的暴露限度)是不充分的。
什么是HBEL?
HBEL的意思是“基于健康的暴露限”,在EMA给出的定义中,可用PDE值来替代,PDE的意思是:
每日允许接触量。
指对于某种药品或物质,每天最多的允许接触量。
在清洁验证中,如果PDE已明确,则可以使用PDE来计算清洁残留限度。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继续分析为什么使用LD50计算HBEL是不充分的。因为HBEL使用PDE值来表示而不是LD50。那么,PDE是怎么来的呢?
PDE = NOAEL x Weight Adjustment / (F1 x F2 x F3 x F4 x F5)
而F1-F5则来自试验数据,实验所用的动物不同(如小鼠、大鼠、狗等)、研究时间不同、毒性不同则上述安全因子均可能发生变化。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剂量。
通过不同给药方式得到的LD50差值巨大。
从上面可知,LD50和NOAEL明显不同,所以从LD50无法得出准确的NOAEL。
EMA认为不充分的理由是:
仅仅LD50数据无法得到准确的毒理学数据,其仅能作为毒理学数据的一个方面。
通过LD50计算清洁验证限度时,又因为给药方式不同,而需要考虑不同的LD50数据,实际执行时,常常又因为找不到对应的LD50数据而苦恼。
实际上,如果按照EMA基于健康暴露限考虑清洁验证限度的要求,现在常用的10ppm、日治疗剂量的千分之一的方法同样也走在被淘汰的路上。
针对常规药品,我们好像只使用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就已经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清洁验证限度。
但是,偏偏现在法规和指南均要求使用“基于毒理的数据”。
现状如何呢?
在大多数没有PDE、NONEL等数据的情况下,只能拉LD50入伙,因为LD50起码和毒理沾边,下方英文为APIC原文截图。
这就导致,LD50让人们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LD50最容易查询到,且和毒理沾边。
恨它,是因为LD50又不能完全代表毒理数据,且被EMA明确点名。
那么,LD50到底能不能在制药清洁验证限度计算中使用呢?
有人说:
我们不看给药方式,反正能查到哪个LD50,我们就用哪一种,或者我们就用最低的。
这也是LD50被误用的一种情况,因为不够严谨、科学。
蛇咬人一口,人可能就死了
但人吃蛇毒半斤可能都没事
不同给药途径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关于LD50计算清洁验证残留限度,有三份指南有明确的计算公式,分别是《PDA TR29 清洁验证指南-2012》、《APIC原料药清洁验证-2014》以及中国《GB/T 36036制药机械(设备)清洗、灭菌验证导则-2018》
PDA TR 29
:MAC=(LD50*BW*MBS)/(MF1*MF2*LDD)
其中,BW为体重,MBS为下一产品批量,MF1,MF2为毒理学参数,TR29给出的建议是综合因子不超过1000,LDD为下一产品最大日服用量;
APIC
:MAC=(LD50*BW*MBS)/(2000*SF*TDD)
分子和PDA保持一致,分母为2个安全系数,一为2000,一为SF,其中,SF根据给药途径不同细分为如下标准:10-100适用于局部给药;100-1000适用于口服给药;1000-10000为注射给药;TDD为下一产品的日服用剂量。
GB/T-36036
:MAC=(LD50*BW*MBS)/(MF1*MF2*LDD)
上述三个公式中,中国GB和PDA内容保持一致。APIC和其他两者区别主要是分母上的安全因子不同。
实际使用过程中PDA 和GB中的两个安全因子,最高一般使用1000即可。
APIC中的安全因子可以按照指南推荐的范围进行选择,可使用2000×1000。(1000综合了口服固体制剂和注射剂的中间值)
如果按照上述安全因子范围进行计算,则三者公式差距不大。
从上面的计算公式来看,LD50不是不严格,而是增加1000×1000的安全因子,也许残留量已经低到不可检测。
但,限度并不是越低越好,还要考虑对应的检验方法,投入成本。
LD50不管淘汰不淘汰,在清洁验证限度计算过程中,都应该基于产品的实际残留风险,并考虑限度是否科学、合理、可验证、能实施。
我们将残留控制得再好,也架不住某些小诊所使用粉碎机将各种药品磨成粉,再自行配伍,然后粉碎机不清洁直接重复使用。这时候就不需要考虑残留限度了吗?
中药提取车间多产品共线,生产企业进行各种共线风险评估再加上清洁验证,生怕药品有交叉污染风险。但是,一旦进入终端市场,很多药店熬制中药汤剂的汤锅,能指望他们做清洁验证吗?
吐槽归吐槽,制药人对别人向来心慈手软,对自己心狠手辣,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回到熟悉的制药业,我们还是要本着一颗严谨的态度,来正视清洁验证残留限度问题。
撰稿人 | 智药人生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