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门的靶点之一的KRAS说起,2018年,LiuYi 等人在 Cell (Matthew R. Janes, Yi Liu et al., Cell, 2018, 172,578-589.)上公开报道了靶向 KRAS G12C突变的共价结合抑制剂ARS-1620,该化合物具有很好的代谢稳定性,在细胞水平表现出了nM级别的细胞抗增殖活性,且在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皮下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上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
WO2018/064510A1公开了化合物Exp3,但是没有给出表征数据和测试结果。药明研发人员在专利WO2019141250中公布了化合物49的结构,最终的结果显示在大鼠药代动力学评价实验中,化合物49的其中一个轴手性异构体显示出较ARS-1620更高的暴露量(7739 vs 2316 nM*h)和更好的口服利用度(52% vs 22%);化合物49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358皮下异体移植肿瘤模型中展示出优于ARS-1620的体内药效,且抗肿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的趋势。
从ARS-1620到化合物49,采用了骨架跃迁的设计思路,将1620中的喹唑啉母核替换成嘧啶并吡啶酮的骨架,并通过改变骨架上的取代基团(氯改为CF3)、左侧边链中的芳香环取代基团(氟和羟基改为双氨基双氯取代),平衡新分子的理化性质,最终得到一个成药性更好的候选分子。
随后在WO2020259573中公开了化合物1-11A的结构,把右侧芳香环中的N改成C,并和哌嗪形成7元氧杂环。该专利中1-11A没有和上篇专利中的化合物49直接药效比较,其结论总结到:化合物1-11A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358皮下异体移植肿瘤模型中展示出良好的体内药效。3mg/kg剂量下,1-11A对肿瘤的生长抑制效果强,而增大剂量到10mg/kg, 1-11A的抑瘤效果比3 mg/kg下更强,肿瘤生长抑制率达到83.9%。2021年公布的专利中,药明研发人员根据AMG510也改了一个大环,相同给药剂量下,其003化合物口服给药后的系统总暴露量、达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优于参照化合物AMG510,展现优异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大环的设计思路经常被用来解决耐药性问题,并且也能对理化性质产生影响,但是,多数情况会导致合成难度提高,CMC成本提高。辉瑞研发的第三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劳拉替尼,其对克唑替尼及第二代ALK抑制剂耐药的肺癌有效,并且由于其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对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也可发挥较好的效力。
专利WO 2020/239107公布了一类作为Cdc7抑制剂的四并环类化合物,这篇专利是正大天晴和南京明德联合申请的。TAK-931是一种Cdc7抑制剂,目前己经处在临床二期,研制新一代代谢稳定的Cdc7抑制剂,在临床上有需求。
根据专利公布的数据,化合物1-1的盐酸盐对Cdc7/DBF4酶学抑制活性IC50 = 3.02 nM,对COLO205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IC50 = 13.8 nM;小鼠灌胃口服给药10mg/kg时的生物利用度是71.4%;清除率是35.2mL/min/kg;这几个数据均未找到与阳性参比的结果。根据图2中化合物在SW620人结肠癌细胞异种移植瘤模型的数据,化合物1-1的盐酸盐在7.5mg/kg的剂量下,一天两次给药,肿瘤体积与TAK-931,40 mg/kg,BID比,缩小了3~4倍;不仅剂量降低,药效也更好。
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将化合物TAK-931中吡唑的甲基通过与噻吩上延伸出来的取代基成一个七元环,通过这种构象约束的方法,改变了候选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从本例中看,取得了更优的效果。
专利WO 2019/154261中,公开了一类与KMD5通路相关的吡啶衍生物;表观遗传结合DNA损伤修复的调节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的有效途径,同时具有良好的协同应有前景。KMD5家族成员在乳腺癌中出现异常,市场潜力很大。WO2016168349 报道了化合物GS-5801,是一类吡啶羧酸酯结构的KMD5抑制剂。
图3 GS-5801的改造思路及部分药效数据
根据专利公布的数据,通过TR-FRET format实验检测KDM5的IC50 = 6 nM,在Male CD-I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结果中,因为专利中无阳性药的数据对比;清除率、AUC和F都不错。同时测试了化合物1对五个CYP同工酶抑制和hERG钾离子通道的抑制,无安全性的隐患。
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将化合物GS-5801中裸露的NH接上脂肪族取代并和酰胺N上的乙基关环,形成一个七元环,通过这种构象约束的方法,改变了候选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结合,从本例中看,似乎也取得了更优的效果。笔者以为,以上GS-5801与TAK-931的设计思路也与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恒瑞的法米替尼的设计思路类似。
以上分享了几个药物分子设计、改造的案例,以上所述部分只是个人的看法,也许与实际的研发思路并不相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以上几篇专利分别转让给了国内哪几家药企。
内容来源:药渡
责任编辑:胡静 审核人:何发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