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非终端灭菌产品越来越多,各国对无菌工艺验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6年至2018年,山东省共完成无菌制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94 家/次,其中非最终灭菌产品企业54 家/次,占57. 45%[1]。即使所有与产品无菌性有关的设备部件、容器及原料都经过有效的灭菌处理,仍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产品被污染,产品无菌性得不到保证。故无菌生产工艺的无菌性评估验证必须从整体考虑,其中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是有效的方法。2010年修订版GMP无菌药品第四十七条要求:“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应当包括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2]《药品GMP 指南(无菌药品)》要求,“为确保无菌产品的无菌性,灭菌和无菌灌封工艺须经过充分验证”“应采用培养基代替药品进行灌装对无菌工艺进行验证”[3]。基于各项法规和车间实际情况,为确认一个新的设施、生产线或工艺的冻干粉针车间,会进行至少3 次连续成功的无菌工艺模拟(APS),并每6个月进行1次持续工艺评估[3],每次至少1批,作为对无菌操作人员卫生水平及无菌操作水平的检定。故本研究中从培养基选择、影响因素考察、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等方面对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Part
1
1.1
相关设备及其工艺均应事先通过确认或验证[4]
洁净生产区环境须通过静态验证,空气的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均应符合相应规定;所用物料(西林瓶、胶塞、铝盖)通过相关灭菌验证;主要生产设备(灌装压塞机、无菌隔离器等),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辅助工艺(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等)均通过确认或验证;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需经严格培训,并通过考核。
1.2
培养基选择与微生物生长性能
营养肉汤培养基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液体培养基均适用于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4],故初步选定3% TSB液体培养基作为模拟灌装用培养基。为使其能充分适用于本生产车间,参考文献[5]制订《洁净区厌氧菌测试方案》,以检测车间生产环境中的微生物。依据洁净区环境监测规程,由专业人员对洁净区的沉降菌、浮游菌和表面微生物进行取样和监测。微生物按基因测序方法鉴定,细菌按16S rDNA 方法鉴定,真菌按rDNA - ITS扩增法鉴定,结果所有采集到的微生物均可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故确定本次APS试验的培养基为TSB液体培养基。其中,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土壤罗斯氏菌、沃氏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均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耐冷假单胞菌为需氧菌。
Part
2
2.1
最差条件选择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中规定:“最差条件并不是指人为创造的超出允许范围的生产状况和环境。为了确认无菌工艺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应通过风险评估并结合无菌生产工艺、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和干预等因素来设计模拟试验最差条件。”[6]美国注射剂协会(PDA)发布的Process Simulation for Aseptically Filled Products 规定:“应对预期的干预进行评估,以确定微生物风险的数量和对产品或工艺的影响。由于干预的复杂性和执行频率,对产品及工艺会产生较高的风险,APS试验中的干预应高于正常频率。”故进行APS试验最差参数选择和干预操作选择,并进行最差条件挑战。详见表1和表2。
表1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最差参数选择
表2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干预操作选择[7]
2.2
APS 试验
APS试验操作流程见图1。具体操作如下。
图1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操作流程
无菌培养基配制:配制3% TSB液体培养基,按30 gTSB冻干粉配制成1 000 g TSB液体培养基比例配制。按比例取一定量的注射用水置配制罐中,并冷却至30~35 ℃。按比例称取TSB冻干粉,溶于配制罐中,搅拌溶解,pH控制为7. 3 ± 0. 2,经0. 45 μm和0. 20 μm滤芯过滤后进入无菌储罐。最差条件的存放时限后经终端0. 20 μm除菌滤芯过滤至高位罐,进行无菌灌装加塞操作。
无菌培养基灌装:培养基灌装过程按产品生产工艺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按表1模拟最差的灌装条件和表2模拟固有干预操作和纠正性干预操作,并确保所有模拟干预操作在培养基药液灌装时进行。基于风险评估设计,将所有灌装半压塞好的培养基药液运送至冻干箱,并平均分布于冻干箱上、中、下板层上[6]。整个灌装过程中的剔废品应全部编号并拍照。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无菌隔离器中的整个灌装过程进行全程观察,并详细记录灌装过程中灌装岗位人员非计划性操作情况。且对整个模拟灌装过程进行全程摄像,便于后续分析和解决问题。
冻干压塞:样品全部进入冻干箱后,关好冻干机小门,对冻干箱抽真空至0. 05 MPa[8],存放于冻干机内模拟冻干时间,关闭蘑菇阀和抽真空系统,用经除菌过滤的压缩空气破空后再次抽真空至0. 05 MPa,关闭抽真空系统,压塞后破空。
轧盖:对从冻干箱出来的培养基灌装产品进行轧盖。轧盖前剔废的未加塞西林瓶及完整性有缺陷的西林瓶(如西林瓶破裂、漏液)均不送最终培养,但必须每瓶编号并拍照,根据剔废原因标记。
培养与检查:充分摇晃待培养品(确保接触西林瓶内表面)后,倒立放置,于20~25 ℃培养室内至少培养7d;观察后,正放置于30~35 ℃的培养室内至少培养7 d[9]。检查须由具有资质的人员执行,如中途检查在培养室外进行,应对检查时间进行补偿,保证培养的总时间。在检查和转运过程中,若出现意外碎瓶,应拍照并记录[10]。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目标遵循EU GMP Annex 1:Manufacture ofSterile Products DRAFT 20200220 提出的“目标应为无微生物生长。任何被污染的单元应致使工艺模拟失败”。
培养基培养后促生长试验:对培养至少14 d结束后的样品取样并进行促生长试验,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要求的5种标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进行促生长测试。此外,采用环境分离菌进行促生长测试,环境分离菌筛选原则有,选取日常环境监测中典型的微生物及出现频率较高的微生物;尽可能从关键区域回收的微生物中选用,如灌装间等;特定环境菌从近期收集到的微生物中选取,尽量在近6个月内,最长不超过12个月。依据《美国药典43版》1113、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意见和《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本车间每6个月对回收的微生物样本进行鉴定。结果见表3。
表3 洁净区微生物鉴定结果
环境监测与模拟灌装后清洗:对整个模拟灌装过程进行环境监测,确保洁净区的环境在动态中符合GMP要求。模拟灌装结束后,按车间相关清洁规程对设备进行清洁,分别用淋洗法和擦拭法对设备淋洗水和设备表面进行取样,进行残留、微生物限度、细菌内毒素检测[11],以确定不会对下次生产产生影响。
2.3
APS 试验结果
本次APS试验中,灌装完成的产品均无微生物生长;且对培养14 d后的样品进行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科氏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坚强芽孢杆菌、胶红酵母菌、奥斯陆莫拉氏菌和耐盐枝孢菌6种环境分离菌均生长良好。表明本次APS试验成功,该批操作人员按此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无菌性可靠。
Part
3
该冻干车间基于2010 年版GMP 无菌药品附录、PDA 发布的Process Simulation for Aseptically Filled Products 等法规和指导性技术报告,对整个生产工艺、设备、人员、物料、环境等多个系统,以及无菌过程中产品可能易于被微生物污染的潜在薄弱环节进行APS试验,结果所有灌装完成的产品都达到了零污染的目标,符合高标准无菌保证。可见,该冻干车间在工程设计、生产控制、活动干预、质量体系、人员培训、书面规程、环境控制、环境监测等方面均严格遵守了无菌技术,可保障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性,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是日常生产操作的依据,有助于实现与国际医药产业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胡敬峰,韩莹.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19,33(12):1395 - 1399.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无菌药品等5 个附录的公告[EB / OL].(2011 - 02 - 24)[2021 - 12 - 15]. https:// www. nmpa. gov.cn / xxgk / ggtg / qtggtg / 20110224164501312. html.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71.
[4]潘友文. 无菌生产工艺验证—— 培养基灌装试验[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1):34 - 37.
[5]ISO 14644 - 3:2019(E),Cleanroom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 Part 3:Test methods[S].
[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除菌过滤技术及应用指南等3 个指南的通告(2018 年第85 号)[EB / OL].(2018 - 07 - 31)[2021 - 12 - 15].https:// www. nmpa. gov. cn / xxgk / ggtg / qtggtg / 20180911170301439. html.
[7]杨惠毛,田治文,杨文竹,等. 在无菌隔离器内进行冻干制剂生产操作的规范性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1,52(12):1663 - 1669.
[8]李妮勇,刘智勇. 新版GMP 中对无菌工艺验证要求的探讨[J].机电信息,2011(35):20 - 24.
[9]石景曼,吕环哲,王民如. 无菌粉针工艺验证—— 培养基模拟灌装[J]. 中国药师,2011,14(6):902 - 903.
[10]袁松范. 工业指南用无菌工艺生产的无菌产品— 现行GMP[J]. 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5,26(2):42 - 50.
[1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计算机化系统和确认与验证两个附录的公告(2015 年第54号)[EB / OL].(2015 - 05 - 26)[2021 - 12 - 15]. https://www. nmpa. gov. cn / xxgk / ggtg / qtggtg / 20150526120001509. html.
撰稿人 | 杨惠毛、田治文、范利华
责任编辑 | 胡静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