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报告,如果计入失败临床成本,全球TOP药企将一款新药成功推向市场的平均成本已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2.84亿美元。
不过上面数字是基于国外药企数据统计分析的,与国内药企的实际情况还是有所不同。
在政策、资本、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共振下,近些年中国创新药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目前获批的本土创新药也多为企业采用跟随式研发策略(Fast-follow)研制的me-too药物,与first-in-class新药相比,风险、成本和开发周期相对较低。
当然国内企业也有部分me-better、新技术产品(细胞疗法、ADC等),以及少量first-in-class药物获批上市,如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和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但整体而言,由于国内临床试验、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本土新药的平均开发成本远低于美国等地区。
以下是根据国内上市公司公告整理的部分新药累计研发支出(不包括失败临床成本和资本成本),供参考。
以PD1产品来说,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卡瑞利珠单抗和斯鲁利单抗分别已在国内获批6项、9项和3项适应症。临床试验数量方面,特瑞普利单抗在全球(包括中国、美国、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30多项临床研究,卡瑞利珠单抗除获批的适应症外,还有9项III期临床和4项II期临床进行中,斯鲁利单抗正在全球同步开展14项肿瘤免疫联合疗法临床试验。
但按照最新公告披露,特瑞普利单抗的累计研发支出却远高于卡瑞利珠单抗,而斯鲁利单抗在开展适应症临床数量少于卡瑞利珠单抗的情况下,研发支出与后者几乎持平
。这一方
面可能是因为特瑞普利单抗和斯鲁利单抗开展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相比之下烧钱
程度更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biotech人力等运营成本比传统药企更高。比如,君实生物员工2022年的平均薪酬为43万元,而恒瑞仅有27万元。
从药物类型看,明显创新程度越高,开发阶段越靠后,工艺流程越复杂,研发费用越高。相比小分子抑制剂
,单抗、ADC、细胞疗法等疗法平均开发成本更高,而且随着后续临床管线的拓展,研发支出更要上个大台阶。根据恒瑞公告,
卡瑞
利珠单抗2019年6月第一项适应症霍奇金淋巴瘤获批时,研发投入仅有5亿元,如今已超20亿元。
荣昌生物的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和复星凯特的CAR-T疗法目前的研发投入都已在8亿元以上。
无疑,在竞争激烈的创新药环境中,每个参与者都渴望成为那第一个撞线的人。而作为其中的先行者,就必须要舍得投入。在某种程度上,研发费用也可以反映企业的创新水平。放眼全球,制药巨头每年的研发投入动辄百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普遍在15%以上。也正是因为这些大手笔的投入,制药巨头每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药产出。
近些年,在创新成为医药行业主旋律的情况下,国内药企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与跨国药企旗鼓相当,虽然研发支出绝对值与后者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占总营收的比例相差不大。
恒瑞医药研发费用连续10年增长,如今已达63亿元,占总营收的30%;百济神州2022年研发投入更是首次超百亿元;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药企研发支出也都占总营收的10%以上。
国内药企研发投入与人员数量
(部分,单位:亿元)
今天的研发投入是为了未来的市场回报。在中国创新沃土的滋养下,国内企业借助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势一定可以开发出更多更具有创新含量的药物,不仅在国际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创新之声,也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更多回报。
Copyright © 2023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内容来源:医药魔方
责任编辑:胡静 审核人: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