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采带量方面,历次集采对产品销售量带来的影响开始触底反弹,但整体受疫情影响,化药、生物药在医院终端市场的销量增速趋缓,第六批胰岛素专项落地,胰岛素国产替代依旧“长路漫漫”,多家国产胰岛素企业面临上量难。
这一年,多地被曝出医疗机构完不成集采指标,不使用集采药品等现象,也就在这一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2022版)》将药品集采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的考核指标内;这一年,全国128所三甲医疗机构的302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医疗机构国家组织集中采购药品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医保支付端,2022年医保目录调整在即,不过依照目前的情况,新版医保目录的发布恐怕赶到明年;这一年,医保谈判规则不断优化;北京市CHS-DRG对创新药品/器械支付管理也不断优化完善,整体利好创新药品与创新器械企业;与此同时,这一年,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让招采、价格更透明;这一年,也是众多药品被清退出地方医保目录的“收官之年”......
这一年, 三级医院提速建设,但诊疗人次再现下降;受疫情影响,院内市场销售化药和生物药增速趋缓;中成药院内销售Q2呈负增长;药店零售方面,增速明显。
这一年,有老板经营的几千人规模的企业,走向破产清算;有企业大赚;有药店从叫苦,到忙得连轴转......
第八批国采工作预计推迟到明年,盘点前七批的数据来看,平均降幅温和,最高降幅可达98%,中选品种数量第五批、第七批较多外,分别为61个、60个,其余相对较少。
从第一批“4+7带量采购”到第五批带量采购,共覆盖218个品种,第六批集采首次纳入16个生物药品种,6批药品共涉及金额占公立医疗机构年药品采购总额30%。
根据申万宏源研究数据,截至2021年底,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已累计节约费用2,600亿元 。
除了第六批国采是胰岛素专项外,在“应采尽采”的趋势下,种植牙集采、正畸耗材集采、中成药集采、中药饮片集采也都提上日程。
2022年这一年,地方医保局也曾就医院不使用集采中选药品、采购高价药、不回款、违规采购等问题,点名数千家医院。河南、湖北都这么干了,2023年也会有更多地方医保局跟进。
这一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也增加了集采药品采购的完成比例。
从集采药品2022年H1的销售数据来看,根据申万宏源研究数据,集采后的药品在院内端销售基本已经触底反弹,即使上半年在新冠疫情压制就诊人数的情况下,不少重磅品种同比2021年同期依旧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集采落地实施1-2年后,重磅品种的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原研仍然占据相对较多的市场份额,部分在集采中中标获得区域报量的企业也能脱颖而出,但在生物药上,胰岛素集采落地后,国产胰岛素采购量完成不足,国产替代仍较难。
2022医保目录恐怕延期至明年
规则优化、利好创新药、多个药品退出地方医保
12月20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文章,宣布将“做好岁末年初医保工作”。按照规划,国家医保局接下来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继续推进种植牙耗材集采,另一项则是完成2022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医保局在今年12月6日时宣布将“国谈”日期延后,具体时间确定后再通知各谈判主体。《国家医保目录》内将在今年12月31日到期的目录内谈判药品,原协议到期的药品,协议自动顺延至新版目录正式实施。
规则优化
6月29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第五轮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目录调整在申报范围上进行了优化,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对罕见病用药的申报条件没有设置“2017年1月1日后批准上市”的时间限制,同时增加了纳入国家鼓励仿制药品目录、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药品可以申报今年医保目录。
非独家药品准入时同步确定支付标准。专家测算确定医保支付意愿,然后企业自主报价,只要有一家企业参与且报价低于医保支付意愿,该通用名就可纳入目录,并以最低报价作为该通用名的支付标准。
续约规则方面,将非独家药品(无论协议是否到期),以及已经历过两个协议期(4年)但支付标准和支付范围均无变化的独家药品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对今年调整医保支付范围但对基金影响预算不大(未超1倍)的药品也可以简易续约。
利好创新药械
2022年的7月13日,北京市医保局印发《CHS-DRG 付费新药新技术除外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 (试行)》,北京市医保局对于创新药品及器械的支付政策管理规定,为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器械企业带来了更好的商业支付环境和研发环境,使得创新药品/器械免于DRG 支付政策的影响,致使在上市后终端放量受到影响。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药品及医疗器械可由企业向北京市医保中心申报: 1、三年内(指含申报年及之前的两个自然年,下同)经药监部门批准上市的新通用名药品/医疗器械;三年内因增加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2三年内新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三年内由于价格调整新增的可另行收费的医疗器械;3、取得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药品分类与代码/医保医用耗材分类与代码;4、符合相关价格政策规定;5、临床效果较传统药品/医疗器械有较大提升;6、对DRG 病组支付标准有较大影响;7、全市累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病例达到50例以上,罕见病不受例数限制。
全国医保统一信息平台建立并使用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7月20日,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已在58个地市(广东、青海、河北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8个地市)落地应用,有效覆盖4.9万家定点医疗机构、7.1万家定点零售药店,为2.7亿参保人提供医保服务。
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在异地就医结算、支付方式改革、医保智能监管、药品集中采购、医药价格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的建立后,可以实现药品编码的统一,各省医保、招采数据的互认,为集采探测成本价格提供了信息基础,特别是药品编码实施后,集采数据的准确性更高,价格更透明,企业可比性更强。
业内认为,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的建立,以及部分省份开始执行集采价格“就低联动”,后续省际集采的价格或许会全国统一,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全国集采”,不过在此之前,药企仍需结合各省份实际销量和需求差异,执行差异化的“以价换量”策略。
大批药品被踢出地方医保
2022年6月以来,多地清退增补药品进入“加速期”,地方医保目录已成为过去式,自2023年1月1日起,各地将统一执行医保目录。
从2019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各地就开始相继发布清理增补名单。
为期三年的清退增补动作,目前各地已进行到第三批,赛柏蓝梳理发现,三年内,各地公布的清理增补药品中,中成药占比较大。
例如,2019年12月26日,有281个西药、71个中成药被调出医保目录;河北省没有将原增补的乙类药品,直接调出医保,而是采取优先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监控范围,但当时498个药品中,212个为中成药;再比如,当时云南省预计调出的837个药品中,中药的数量为421个,略高于西药数量。浙江调出的中药则占了约三分之二;在贵州省调出的品种中,也有近一半是中药。其中,更是出现了片仔癀、定坤丹口服液等名贵品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进入各地医保,是独家中药品种曾经的高光时刻。
至于清退动作为何要以三年为期限,医药行业某营销人士曾向赛柏蓝表示:“各省给药企和医疗机构三年的缓冲期,主要是考虑到国家政策,毕竟其中涉及到错综复杂的利益链;况且,要考虑企业、平台和代理商的稳定、病人的依从性等因素。”
院内市场增速趋缓
零售终端增速明显
院内依旧受疫情影响,整体增速趋缓;中成药院内销售Q2呈负增长;相比院内,零售药店生物制品与医疗器械增长表现突出;这一年,零售药店经历了“四类药”禁售到放开的销量增长。
根据米内数据显示,2022H1医院端药品(化药+生物药)累计销售额为5,148亿元, 同比增长1.1%,其中Q1和Q2的同比增速分别为4.5%和-2.1%。
2022年H1同比2020年H1的终端销售增速为13.6%,其中22Q1和22Q2较2020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23.7%和+5.0%,Q2受疫情管制措施影响较为明显。
来源:米内网,申万宏源研究
从院内中成药销售数据来看,中成药院内销售Q2呈负增长,根据米内数据,2022H1医院端中成药累计销售额为1,234亿元,同比增长1.2%, 其中Q1和Q2的同比增速分别为5.3%和-2.5%。
来源:米内网,申万宏源研究
反观零售药店市场,增速明显。
根据中康CMH统计,截止至今年9月国内零售药店总销售额为3,72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3.4%,其中9月单月增速为1.0%。
从销售结构来看,1-9月药品市场份额占比78.9%,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3.8%,快于全国零售药店整体表现。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品均有所增长,其中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增速较快。
1-9月非药市场增长缓慢,整体累计同比增速为1.9%,但医疗器械增速较快,为5.5%, 而保健品及健康食品9月份单月同比较上年出现双位数下滑。
数据来源:中康CMH,申万宏源研究
总之,2022年实属不易,在这些“和缓”数据背后,还有零售药店因坚持不下来而倒闭,药企裁员也成关键词;与此同时,2022年,“疫情相关”四类药品也从“禁售”到放开,再到供不应求,核酸检测行业高光时刻也已过去,各种集采、医保政策还在不断完善,苦与乐也都将继续。
来源:药渡
2024-09-23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