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在接受手术后甚至都能够下床行走了,然而40天后,他的情况突然恶化。于3月8日因病情恶化而不幸离世,当时并没有发现导致他病情恶化去世的明显原因。直到5月4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本次手术的负责人Bartley Griffith医生表示,他们在大卫的体内检测到了猪巨细胞病毒的存在。他们认为猪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是大卫死亡的潜在原因以及移植后的猪心脏不能持续更长时间的可能原因。
是的,正是潜藏在猪心脏中的小小病毒使这历史性的研究遭遇滑铁卢。
存在病毒污染是生物制品的一个共同特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HIV病毒、乙肝(HCV)病毒污染血液制品,并在大量共用注射器的条件下导致艾滋病和乙肝大规模传播的恶性事件就不多加赘述了。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品被批准上市,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必将对生物制品的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已经指定一系列技术要求或指导原则,以达到对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就会对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控制的核心理念及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分享。
生物制品多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如微生物、人和动物源性组织、细胞、体液及重组细胞系等,且制备过程可能添加其他来源于动物组织的原辅材料。此外,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具有其特殊性,通常不能采用苛刻的终端理化处理,安全性控制也就成为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外源病毒因子的污染对生物制品带来的潜在安全性风险,成为生物制品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
国际上关于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主要包括ICHQ5A(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美国药典的USP41 1050:人源或动物源细胞系制备的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等同采用ICH Q5A、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除病毒工艺验证指导原则、世卫组织的动物细胞作为生物制品生产的基质的建议及细胞库的鉴定、上市疫苗中发现外源因子的风险评估指导原则等。各国或组织的技术要求及指导原则适用范围不完全一致,需要分别对待。
国内2002年发布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及验证指导原则,2005年发布生物组织提取制品和真核细胞表达制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为推动药品注册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NMPA在2020年1月10日发布了11个ICH指导原则的公告,公告内容为:在现行药学研究技术要求基础上,尽早按照ICH指导原则的要求开展研究,本公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后开始的药学研究,适用ICH指导原则。其中包括病毒清除工艺验证相关的指导原则Q5A(R1)《来源于人或动物细胞系的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评价》。同时在2020年版的中国药典中也增加了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的内容。
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法规要求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来源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检测及病毒清除工艺评估。该理念具有广泛的生物制品品种适用性。依据核心理念进行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控制,可以为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架起多道防线,最终确保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底线。另外,强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是针对生物制品不同品种品类的病毒安全性,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来架设防线,做到安全和资源的平衡。
生物制品的监管政策在不断更新,对其病毒安全性要求也将越加严格。针对于2020年病毒清除工艺验证的变化及要求,2022年5月19日,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开展一期讲座,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探讨病毒清除工艺验证各国法规的内容如何解读,同时对病毒清除工艺验证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科普,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来源于生物制品圈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