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之前的医药研发岗在公司的地位中规中矩,其内部流动方向主要为生产、质量等,有些研发人员会流动到市场或者销售岗。
集采之后,研发人员需求量大增,成了这几年医药行业的香饽饽。一方面,在仿制药价格下跌之后,很多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研发部门从之前的几十人扩充到了几百人,超过千人的研发院也不少。
另一方面,集采政策暴风骤雨,很多仿制药企无米下锅,自行研发时间上来不及,恰逢MAH制度实施,因而普遍改变研发策略,转向CRO公司购买批文或拟报产项目。
这使得CRO公司这两年对研发人员的需求大增,部分企业互相挖角的事例也不时出现。
近年很火的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江苏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其周边二手房租赁价格连年上涨,即便疫情期间也一房难求,很多租客都来自于园区内的Biotech、CRO公司高薪聘请的研发人员。这几年研发人员需求之旺盛可见一斑。
02 市场岗
医药市场化三十多年来,市场人员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医药市场部也经历了小-大-小的过程(集采前大部分国内药企市场部都是聚焦产品和市场管理的“小市场部”)。
笔者曾说过,不管什么时候,医生需要专业的产品知识,这个逻辑没毛病,因此需求还在。
但是产品经理需要转型,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内容。从集采前的偏重产品推广,转向研发、医学、准入、产品和市场管理、质量不良事件应对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市场人员的要求更高。
因此,未来的市场部又会变得更大,除开外资和国内头部仿制药企,很多企业的市场部会涵盖原属于医学部门、市场准入部门、研发部门、质量部门,甚至财务结算(合规)等部门的部分工作内容,在大市场部名头下,分成产品组、准入组、合规组等。
笔者现在所在的市场部就是这个架构,真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03 销售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论医药行业如何变化,销售人员必不可少。
由于集采、分级诊疗、线上销售等因素,这些年医院终端的药品销售额逐年下滑,二三四终端(四终端指线上终端)市场份额逐年上升,同时二三四终端对于销售人员的需求是较大的。
医院端推广人员如“医药代表”等需要转型。过去很多的医药代表干的是促销的活儿,未来需要学习外资企业,成为医学信息专员,类似于干产品经理做的专业推广的活,这对销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中间的过渡期——现在,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销售岗人员裁撤在所难免。
04 市场准入
这个岗位其实也是几经易名,所属的部门从最早的招投标部,到政府事务部,近年才改成市场准入部。
近年来,市场准入部工作内容呈现出“一少两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传统的招投标事项逐渐减少,医保基药等清单管理逐渐增多,集采事项管理逐渐增多。
未来医保基药目录的动态调整更频繁,产品的正负面清单管理需要市场准入部投入更多的人力;而非常态化集采完成后,还有大量的集采续标工作,以及未来数个集采平台的维护工作。因此,市场准入部的担子不轻,但是是否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要视政策变化趋势和不同企业实际情况而定。
05 商务岗
两票制后,实际上商务工作量是加大的;另外,部分药企一直在开展数据化工作,对流向的把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这使得商务经理的工作量加大。集采之后,很多商务经理的工作重点转向集采中标产品落地维护工作——和销售人员的工作有一定的重复性。
药品从工厂到使用者手中,需要有人负责物流、钱流和票流。因此商务岗位的需求会一直存在。但是医院端商务工作会越来越数据化,商务经理的工作重心会偏向二三四终端以及稽核工作。总体而言,商务人员的需求量会减少。
06 其他
生产和质量岗位,未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中国制造2030”是国家战略,药品生产环节当然不能拖后腿;另一方面,质量环节的管理这些年日趋严格,产品的飞检、抽检频率加大,质量标准越来越高。
医药行业需要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充实到生产和质量管理队伍里去,让“中国智造”的高质量药品畅销到世界各地。
注:以上是笔者对于未来医药行业岗位发展趋势的思考,不当之处,欢迎业内人士一起探讨。
本文来源于赛柏蓝作者董泽成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