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境生物,并不是很缺钱的Biotech。2022年3月29日披露的管理层会议纪要显示,天境生物仍然有6.71亿美元现金在手,而与此同时,天境生物在2021年的研发费用及行政费用分别为1.9亿美元和1.41亿美元,按此计算,没有任何其他进账的情况下,天境生物至少能维持2年时间。
即便如此,市场中也已经传出“割肉”传闻。Biotech自我求生之外,更有来自投资人的压力。
图片来源:天境生物公告
天境生物的最大股东包括康桥资本、高瓴资本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以高瓴资本为例,根据公告披露的信息,高瓴资本通过Hillhouse Capital Advisors购入了19,050,560股天境生物普通股,购股成本近2.3亿美元,按照4月21日美股收盘价14.49美元/ADS(1份ADS=2.3份普通股)计算,这笔投资已经缩水至1.2亿美元,账面浮亏近1.1亿美元。
天境生物不是个案,当下中国的Biotech都在低迷市场中渡劫。对于他们而言,不只需要掂量和捂紧自己的钱袋子,更要看紧自己的市值,这些都会是风险的来源。
IPO很好,IPO也很坏。
Biotech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大波上市潮,在大热的行情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IPO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
2021年下半年开始,生物创新药公司的股价遭遇了一波暴跌,缩水的市值,不止让在高位接盘的散户蒙受损失,也给大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司创始团队造成风险。
首先,是对大的机构投资者造成冲击。在高价位投资生物创新药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虽然能择时而动,但当前无论行情还是流动性都非常差,尤其是港股18-A的公司,一些公司日交易量不足百万港元,机构投资者套现非常被动。
而无论公募或私募,基金都有其期限,一旦到期限尾声,情况会更加复杂。
其次,IPO最原本的目的,就是融资。这种融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给上市公司机会,能够在公开市场再融资,降低融资成本。然而在当前低迷的市场大环境下,就是IPO本身都面临破发,在公开市场再融资的压力可想而知,IPO本身失去意义。
最后,Biotech公司一旦IPO,将面临各方不断监督审查,也需要公开公司更多的信息,市场每天都会重估Biotech的价值。
Biotech的市值一旦大幅下跌,不止创始管理团队质押融资的股票面临平仓风险,退市不是没有可能,更普遍可能的是,来自门口野蛮人的敲门。
市值大幅下跌,公司股权又很分散,跌到了一些人预估的心理价位以下,敌意收购便开始蠢蠢欲动。
创始管理团队有应对野蛮人收购的策略吗?能够找到白衣骑士在野蛮人敲门时及时救场吗?否则,低迷行情中,创始管理团队打下了江山,最终只能拱手送人。
更现实的考验,是Biotech的钱袋子。在行情低迷,再融资不易的情况下,自给自足是Biotech理想的生存方式。
图片来源:迈博药业公告
但已经有Biotech公司的钱袋子近乎掏空。以港股18-A Biotech公司为例,最新公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迈博药业的现金及银行结余由2020年的4.85亿元下跌83.2%到2021年的8155.6万元,而其2021年的销售及分销费用为942.3万元,研发开支为2.64亿元,行政开支9063.2万元,据此计算,其现金流无法支撑其1年开支。
对于Biotech公司,找到进账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实现产品商业化,还是License-out让渡权益提前变现,抑或是忍痛割肉,让渡部分股权换取进账,否则现金流状况进一步恶化,野蛮人敲门,敌意收购来到,创始人和管理团队将会更加被动。
开源之外,节流也极为必要。此前,伴随着Biotech的投融资如火如荼,Biotech也开始兴起铺张浪费之风。
例如,Biotech以数亿美元License-in创新药项目中国权益的现象屡屡出现,这背后当然有利用消息面做大市值的动机存在,但以如此高价买进如此局限的权益,并不符合常识,也会让项目后续推进和商业化压力极大。
伴随着生物医药的寒冬到了,Biotech的钱袋子必定越来越紧,创新药的商业化本来漫长且不易,虽然有BD提前变现,但也只是续一口命。
不想未来忍痛割肉,或被野蛮人夺走控制权,当下的Biotech必须理性花出手里的每一笔钱,尽可能现实地考虑创新药商业化,尽早自己能赚上钱,才能真正实现自力更生。
文章来源:医药魔方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06
2024-08-19
2024-08-28
2024-08-15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当下制药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与中药制剂非常紧密相关的生产设备,其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也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翰林航宇”)近年来开展的智能化工程,阐述了对中药制剂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张士威、张磊、池明芳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