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药品改良型新药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将临床优势定义为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目标适应症中,对比已有的标准治疗,新的治疗手段可显著提高疗效;或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当前用药患者的不良反应或用药的相关风险,或显著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本文从不同方面比较不同口服制剂具有的临床优势,为研发人员提供思路。
与固体制剂相比,液体制剂药物以微粒或以分子分散在介质中,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地发挥药效。由于溶液剂中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无需溶解即可被吸收,而混悬剂中药物以微粒形式存在,进去人体后需要进一步被体液溶解,因此吸收速度慢于溶液剂。固体制剂在体内一般须经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以被生物膜吸收。散剂中药物的比表面积及分散程度通常较其他固体制剂大,与生物膜接触面积大,吸收较迅速;颗粒剂及胶囊剂中药物需先分散,然后被吸收,因此速度均慢于散剂,而胶囊剂服用后,明胶胶囊壳须先溶解后才能使药物与体液接触,因此吸收速度慢于颗粒剂;片剂中药物在进入血液循环被吸收之前需要经过崩解、溶出、溶解等过程,因此吸收速度最慢。综上,不同口服制剂吸收速度为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
患者顺应性又指患者依从性,顺从性,是指患者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程度,因此,药物治疗效果与患者服药顺应性密切相关,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可以降低耐药风险,提高治疗成功率。影响患者顺应性的因素主要有服药方式、服药次数、药品外观形状、口感、疗程、不良反应及价格等方面。
对于普通常释口服制剂而言,不论是以固体或是液体给药,大多数药物每日均需服用2-3次。对于每日不愿频繁服药或容易忘记服药的患者而言,缓控释制剂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以提高顺应性,还可以平稳治疗窗窄的药物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安全性;药物的颜色及口感是影响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固体制剂,液体制剂较易制备成不同的颜色及儿童喜欢的口感,同时可以避免儿童吞咽药片的困难,具有一定临床优势;对于在胃里容易降解失效或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来说,肠溶颗粒剂或肠溶片剂可以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减缓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服药顺从性;药物价格也会影响患者的顺应性。通常片剂适于工业生产、生产的机械化及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因此生产成本较低,价格也相对易接受。而颗粒剂药物对包装方法和材料要求高,所以生产成本高。
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需要考察患者在服用药物时的便利性。“三效三小五方便”指的是药物制剂的高效、速效、长效;服用量小,体积小,副作用小;携带、服用、生产、运输,贮藏等方便。液体制剂最大的优势是可以随意分割剂量,这对于需要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的特殊病人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便利性,同时对于不便吞咽的老年人及儿童而言也是相对安全的选择。然而,液体制剂稳定性差,不易携带及储存,对于需要经常外出或出差的患者而言不具备便利性。散剂虽然吸收迅速,但是易吸潮,药物成分容易散失、氧化。因此患者在服用散剂期间,应注意将制剂保存至干燥且避光环境中保存。颗粒剂与液体制剂相比性质稳定且服用、携带及贮存都比较方便。然而,颗粒剂药物比较容易潮解,保质期一般比较短。对于服药周期及疗程较长的患者来说,临床优势不明显。
胶囊剂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少药物的刺激性,便于服用及携带,同时五颜六色的胶囊便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区别药物,具有一定服药优势。胶囊剂虽然剂量准确,但是无法分割,同时存在吞咽困难的问题。片剂剂量准确,以片数作为计量单位,服用及携带方便;同时片剂体积小、致密、受外界空气、光线、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较少,因此储存较容易;此外,药片的形状、颜色、表面压制的文字可以帮忙方便辨别药物、减少用药差错。然而,片剂与其他固体制剂一样,具有不易吞服且剂量不易分割的缺点,对儿童、老年及有吞咽困难的病人而言,服用药片比较困难甚至危险。
口服制剂药品种类多且剂型丰富,如口服片剂包括包衣片、咀嚼片、口腔崩解片、缓释片、控释片等,每种剂型又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总体而言,固体制剂较液体制剂具有方便携带及服用的优势,而液体制剂具有吸收快、起效快的长处。对于某一特定药物而言,需要从其治疗的疾病及患者人群综合考虑确定剂型。如治疗小儿感冒或发烧的药物,适宜制成口服溶液,一方面可以避免由吞咽困难引起的窒息等危险,另一方面可以制成儿童容易接受的口感,从而提高顺应性。因此,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改变剂型)在确定剂型之前,需要充分调研实验室及临床信息,掌握适应症及患者年龄分布后,选择适宜的剂型,在占据市场优势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福音。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