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就是一座“围城”。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有这么一句经典: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时下的医药行业也正面临着“围城”困局,既有“想进来”的,也有“想出去”的,身在局中,有人看到机遇,有人看到危险。
行业现状——
市场规模扩大,创新药企兴起
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市场。2016年到2019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13294亿元增长至1633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其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为14480亿元。预计未来将恢复增长趋势,2021年将达到17292亿元。
在市场、政策的双重刺激下,资本和人才纷纷涌入医药行业,创新药企兴起,尤其是生物制药公司大量涌现。天眼查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生物制药相关企业已经超1.7万家,山东、广东、江苏位列三甲,其中,近5成生物制药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
而且生物制药持续被投资人看好。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生物制药领域共计发生近2300起融资事件,金额合计近5000亿。截至2021年9月,该年度发生近450起融资事件,金额达近1200亿元。
在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医药行业也面临着市场格局的巨变。带量采购、医保目录、两票制等政策的持续推进,药品价格下降幅度超过预期,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
一方面创新药企大量涌入与崛起,另一方面,一批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的企业或被市场淘汰,尤其是不规范经营、无力经营的药企正加速退出市场,医药行业将重新洗牌与整合。
逃离“围城”
停产注销、剥离医药、跨界经营
随着国家对医药生产经营的逐渐规范化,那些退出医药行业的企业,既有战略上的主动选择,也有市场上的被动淘汰。
据不完全统计,仅近3个月来,就有超过10家药企因自身原因停产或是在药监局的检查中发现违规项目被责令停产,甚至还有一些药企宣布破产,包括湖南唯康药业、云南生物制药、百益制药、贵阳德昌祥药业等。
同时,也有一些药企选择注销《药品生产许可证》,终止药品生产。有媒体统计,仅2021年9月份,至少有29家药企申请注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2021年12月31日当天,就有多家药企注销《药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包括湖南省2家中药饮片企业,安徽省7家企业。另外,2022年新年伊始,昆明轩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申请注销了《药品生产许可证》。
企业选择退出医药行业,除了注销、申请破产外,另有一些知名企业选择剥离医药板块,从而可以聚焦其他行业与赛道。
上个月,延安必康发布公告称,为逐步剥离医药业务,进一步完善、调整产业和投资结构,公司与南华生物签署了《资产收购意向协议书》,拟向南华生物出售延安必康下属部分制药企业等资产。
12月份,东阳光科技审议通过正式剥离医药板块,以37.23亿元的交易价格,向广药全资子公司香港东阳光出售东阳光药51.41%的股份。对于放弃东阳光药的原因,东阳光表示,受疫情因素持续影响,子公司东阳光药所处的经营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面临较大的变革压力,未来业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其实,纵观整个医药行业,像上述两药企直接剥离医药板块的案件并不多。面对行业格局变化,不少药企都在积极寻求转型,其中,跨界经营也是选择之一。
2021年,华北制药因断供收到首张集采罚单后,开始进军饮品界。12月12日,旗下“甄饮子”茶饮品牌正式开启招商预热,宣告进入奶茶赛道。
其实,跨界经营在医药行业并不鲜见,在华北制药之前,已有众多药企尝试,六神鸡尾酒、皮炎平口红、马应龙眼霜、同仁堂草本咖啡……但似乎并没有掀起大浪花。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挽救危机的企业来说,选择剥离售卖资产解决燃眉之急,或跨界经营另辟蹊径,这些举措毕竟不是权益之计,聚焦创新研发、激活内生动力才是解决之道。
涌入“围城”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医疗
在大量制药企业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同时,国内外科技巨头却对医疗健康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纷纷布局。2021年,这一趋势更是凸显。
2021年,华为拿到了注册证进军医疗器械领域已经成为事实,并继续向纵深布局;小米公司全资成立了北京昌米科技有限公司,昌米科技的经营范围除了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还包括各类医疗器械销售,以及药品零售;6月,美国苹果公司的移动心电图房颤提示软件注册在列,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审批。
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这些只是科技互联网巨头在医疗领域布局的冰山一角,这一年,字节跳动开始向制药领域下手。
10月份,一家名为“水木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药物研发初创企业发生工商变更,股东名单中新增了由字节跳动全资持股的北京量子跃动科技有限公司。仅仅两个月后,字节跳动关联公司又入股上海迪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73%,迪赢科技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的研发。这些频繁的动作背后,都显示了字节跳动在生物医疗领域进一步攻城略地的野心。
其实,盯上医药大健康这块蛋糕的科技巨头也远不止国内这些企业。
12月底,三星集团计划出资约420亿美元拟收购美国制药商渤健。如果这家韩国最大企业集团实现成功收购,它将加入全球生物技术巨头的行列,将其制药业务扩展到生物类似药和合同制造交易之外。
同样,不久前,数据库巨头甲骨文宣布以28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电子病历公司 Cerner。这意味着,在数据库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甲骨文,即将进入医疗保健的垂直市场。
同样,看到医疗行业巨大潜力的也不只有甲骨文和三星。
2021年4月,微软就曾宣布,将以每股56美元的价格收购已为美国77%的医院提供转录技术的公司Nuance Communications。这笔交易的价值约160亿美元,包括债务在内,总价值约190亿美元。
医药行业这座“围城”,进进出出都很正常,一方面,有企业不断倒下,另一方面,不断有业内外资本涌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都将处于洗牌的过程中。
参考资料
[1] 制药网:《2022年,一批药企将加速退场!》
[2] 医药地方台:《知名药企,剥离医药业务!》
[3] 猎云网:《字节又投资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布局DNA合成技术 》
[4] 新浪医药:《年度盘点丨合久必分?2021医药行业十大拆分剥离动态,有人为“升级”,有人为“保命”》
本文来源于思齐俱乐部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