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6855.HK)今日宣布,公司与上药控股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海医药执行董事、副总裁、上药控股总经理李永忠,上药控股副总经理宋潞潞,亚盛医药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博士,亚盛医药首席商务运营官祝刚等领导出席并见证了本次签约。
本次签约是亚盛医药营销与临床医学中心落户上海徐汇枫林医学园区的重要活动之一,并开启了公司与上药控股全面战略合作的新征程。双方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探索多领域多维度的合作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提供高质量的药品,惠及广大患者。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目标,达成了本次战略合作共识。亚盛医药研发管线丰富,是业内领先的也是少有的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临床开发能力的创新药头部企业。公司重磅品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于11月25日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填补了国内针对携T315I突变耐药慢粒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空白。上药控股是一家以药品分销为核心的全国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企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大、网络广、实力强的医药经营企业之一。
亚盛医药将携手上海医药,在海外市场开拓、创新药品上市前服务、物流配送、全国分销、终端市场准入、新零售拓展、创新金融支付等方面探索适宜的合作,助力公司在新品上市商业化的过程中实现更精细的商业化管理,布局更高效的商业渠道。上药控股也将依托本次合作,进一步探索创新药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更多的创新增值服务,满足创新药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业务赋能与战略升级。
关于亚盛医药(6855.HK)
亚盛医药是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2019年10月28日,亚盛医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855.HK。
亚盛医药拥有自主构建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向药物设计平台,处于细胞凋亡通路新药研发的全球最前沿。公司已建立拥有8个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1类小分子新药产品管线,包括抑制Bcl-2、IAP 或 MDM2-p53 等细胞凋亡路径关键蛋白的抑制剂;新一代针对癌症治疗中出现的激酶突变体的抑制剂等,为全球唯一在细胞凋亡路径关键蛋白领域均有临床开发品种的创新公司。目前公司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开展40多项I/II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耐药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核心品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曾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新药审评中心(CDE)纳入优先审评和突破性治疗品种,并已在中国获批,是公司的首个上市品种。该品种还获得了美国FDA审评快速通道、孤儿药资格认定、以及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截至目前,公司共有4个在研新药获得12项FDA和1项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公司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重大新药创制”专项5项,包括1项“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及4项“创新药物研发”,另外承担“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1项。
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亚盛医药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并与UNITY、MD Anderson、梅奥医学中心和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等领先的生物技术及医药公司、学术机构达成全球合作关系。公司已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原创新药研发与临床开发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团队,同时,公司正在高标准打造后期的商业化生产及市场营销团队。亚盛医药将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加速推进公司产品管线的临床开发进度,真正践行“解决中国乃至全球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使命,以造福更多患者。
关于上药控股
上药控股是一家以药品分销为核心的全国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企业。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大、网络广、实力强的医药经营企业之一。上药控股以建立全国性的终端网络为基础,着力推进医院供应链服务,构建新的产业优势。公司深化服务创新,加快产业突破,致力于构建国家级的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从医药分销企业向现代健康服务企业的转变,为中国医药产业注入阳光与活力。
亚盛医药前瞻性声明
本文所作出的前瞻性陈述仅与本文作出该陈述当日的事件或资料有关。除法律规定外,于作出前瞻性陈述当日之后,无论是否出现新资料、未来事件或其他情况,我们并无责任更新或公开修改任何前瞻性陈述及预料之外的事件。请细阅本文,并理解我们的实际未来业绩或表现可能与预期有重大差异。本文内所有陈述乃本文章刊发日期作出,可能因未来发展而出现变动。
2024-09-23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