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瘦身做减法
随着集采等一系列医保控费政策的常态化加速推进,医药行业中间商赚差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此背景下,多家医药企业“断臂求生”,出售或整合注销旗下的子公司。另外,医药产品上市即暴利的时代也已退潮,同类药物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剥离旗下亏损业务及时止损的案例也明显增加。
整合营销子公司的案例并不少见。10月25日,普利制药宣布注销全资子公司海南兆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海南普利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前者的经营范围涉及医药技术开发、诊断试纸销售等。对于注销原因,普利制药表示是根据其发展规划和海南兆利实际运作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配置。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注销子公司的药企还有新天药业、启迪药业、惠泰医疗等,注销的子公司经营范围都包含了医药或医疗产品的销售。
资深医药行业投资人张伟(化名)认为,药企纷纷做减法的背后,是国家鼓励创新药发展、带量采购等一系列医保控费政策综合影响的结果,未来预计还会有更多药企聚焦研发、减少销售投入。
从近期的上市公告来看,出售子公司股权“瘦身”止损,并表示要聚焦主业的公司确实屡见不鲜。东阳光11月11日公告称,拟作价37.23亿元向广药出售东阳光药22.26亿股内资股股份,表示将剥离医药板块业务,集中精力在变频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拓展新业务。
东阳光药主要从事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主营产品是抗病毒药物,高峰时一年实现营收超过200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却出现亏损。汪晓君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东阳光抛弃东阳光药的主要原因,是东阳光药的抗病毒药物卖不动了,因为大家现在都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感冒的人大幅降低。
近期同样宣布剥离部分医药资产的还有溢多利、南京高科、精华制药、复星医药等。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药企内部的改革,比如整合营销子公司,是医药行业的整体趋势。目前,医药行业内部的改革已经出现了分化,整体上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削弱研发、加大对营销的投入,朝着医美行业等风口转型;另一种则刚好相反,是重研发、轻销售。这两种方向并无对错之分,主要看公司的战略布局。
巨头强强联合
为了加速推进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药企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记者留意到,近期药企之间掀起了一股合作潮,越是知名头部企业,越是喜欢强强联手。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份以来(截至24日)国内上市药企就已经发生了15起合作交易,涉及金额超过50亿元;10月份也有12家药企发布合作公告。而在此之前的三个季度,国内上市药企披露的合作公告仅49份。
11月23日晚间,重药控股宣布下属重要子公司重庆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元汇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IVD市场开发和维护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该协议为框架性协议,不涉及具体金额。二者间的合作协议,有一项是信息资源共享,中元汇吉提供IVD市场信息,重庆医药提供产品分销流向和终端信息。双方共同促进中元汇吉在各地的销售机构与重药控股下属公司进行全面对接。
这种资源互享型合作,在近期药企间的合作并不少见。另外一种常见的合作模式,是两家分别有资金优势和研发优势的企业强强联合。
像11月18日晚间康华生物的公告就属于后者。康华生物表示,与成都信然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协议,双方就利用mRNA技术平台共同开展针对传染性疾病的疫苗研究达成战略合作。信然博创主要负责疫苗的开发研究,而康华生物除负责部分研发试验工作外,还负责向信然博创提供产品研发经费、负责疫苗的商业化工作。
近期合作金额较大的一则公告来自头部药企恒瑞医药。11月21日晚间,恒瑞医药公告称,与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进基石药业抗CTLA-4 单克隆抗体 CS1002,恒瑞医药将获得 CS1002在大中华地区的研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协议约定,恒瑞医药将支付基石药业总计最高约13亿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这是恒瑞医药今年引进的第四个肿瘤药物。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表明了恒瑞医药持续加码自有管线研发投入的同时,在合作引进上也加大力度,看好恒瑞医药在创新药转型道路上的加速前进。
天境生物和济川药业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也类似。二者宣布就天境生物的高度差异化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伊坦生长激素达成产品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合作。协议显示,济川药业全资子公司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济源医药有限公司将向天境生物支付预付款2.24亿元,此后最高将支付17.92亿元的里程碑付款,总计最高达20亿元。
行业加速洗牌
不难看出,瘦身和合作并举,医药上市公司正在上演一场聚焦主业、寻求未来业绩增长点的争夺战。
深圳一位私募基金投资经理对记者分析,药企间的强强联合或是行业回暖的标志。一方面,这样做的原因是医药产品一般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上市公司的业绩要对市场负责,所以大多数不愿意付出这么高的时间及资金成本,和已研发了一段时间的、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企业合作,加速药物商业化是明智的;另一方面,带量采购已经常态化加速推进了一段时间,上市公司强强联合、加速推进新药研发和商业化,寻求利润增长点,也说明企业业绩值得期待。
汪晓君则认为,医药行业瘦身和合作两旺,有利于行业集中度提升和行业的长久发展。一方面,剥离亏损资本回笼资金,可以用于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更好地聚焦主业;另一方面,强强联合有利于开拓市场提升份额、增厚企业利润。
药企间的加速强强联合迹象,或与政策支持有关。不久前,商务部公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表示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5000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500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台化的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可见,提升行业集中度也是国家目前引导的发展方向,医药行业的洗牌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则对记者表示,目前医药产业处在最好的发展时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医药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医药产品。但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不高,不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集中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建设良好的医药产业生态。在此背景下的医药企业,最重要的是培育核心竞争力,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做大做强,做优做美”。
中国医药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就药品研发而言,一款药物的研发制造起始于药物发现阶段,需要从10000+化合物中筛选潜在先导化合物,整个阶段总体成功率仅51%。在经历了临床前、临床试验与上市审批等阶段后,最终可能会有1个上市药品,整体至少耗时10年,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时间长、成本高、研发成功率低,这些痛难点制约药企研发生产进度,挫伤积极性。
就医疗器械而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痛点广布,多集中于密集技术型产品,广泛分布在原材料供应商、医疗器械制造商、科研机构/院校研究所以及市场终端。从现状看,行业内如低值医用耗材,因其具有较低技术壁垒故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可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而如高值医用耗材等高技术性产品,原材料多依赖进口,且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避免试错成本的增加,提高试验准确率。
受政策红利、增长的研发投入等影响,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中国市场未来将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范围的市场份额,我国医药市场具有较大增长潜力。快速发展的中国医药市场将为行业参与者增加机遇与挑战,促使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创新力,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风险。
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在药物研发总投入为247亿美元,占全球药物研发支出的12.1%。预计到2025年,中国在药物研发支出将达到49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0%,约是全球同期水平的2倍。
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给行业带来众多机遇与挑战。行业将涌入更多潜在市场进入者从而加剧市场竞争,将促进现存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风险。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通常在经历动荡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机遇,医药行业也不例外,虽然现阶段看似医药企业纷纷面临着困境,但走得好了,成功的效率也就大大提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进一步扩大了医药消费需求,中国医药市场得以快速发展。
风险与机遇并存
(1)接受境外临床试验数据
随着药物研发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通过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用于支持全球的注册申请。药品境内外同步研发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加快药品在中国上市的进程,更好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8年7月10日发布《接受药品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技术指导原则》,为境外临床试验数据用于在我国进行药品注册申请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规范,以鼓励药品的境内外同步研发,加快临床急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风险可控的药品在我国的上市,更好满足我国患者的用药需求。
(2)全面落实MAH制度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是指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依法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中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负责。2019年8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的正式发布,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药品管理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分离的管理模式有助于研发者获得和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进行持续研究和新药研发。其次,该制度有利于优化药品产业的资源配置,促进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3)国家医保对创新药发展的支持
从早期的抗癌药品谈判地方试点探索,到2015年原卫生部组织第一次国家谈判,以及2017年人社部领头进行更大范围的药品谈判,再到2018年抗癌药专项谈判,这一系列的动作标志着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将在将来成为常态。《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对医保药品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优先考虑了国家基本药物中的非医保品种、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用药、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用药、儿童用药以及急抢救用药等。预计在将来会有更多突破性的创新药有望通过谈判制度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文章来源:中商情报网,华夏时报
2024-09-23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