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S靶点成药难度大
KRA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人类肿瘤基因,中文名称为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ARS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小GTP酶(small GTPase),它属于RAS超蛋白家族。RAS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三种——HRAS、KRAS和NRAS,其中KRAS蛋白是RAS超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KRAS基因突变占RAS基因突变总数的86%。在人体内,RAS如同一个基因“开关”,通过与鸟嘌呤三核苷酸磷酸(GTP)或鸟嘌呤二核苷酸磷酸(GDP)结合,在激活与失活两种状态间转化,可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
在肿瘤细胞中,由于内在的GTP酶(GTPase)活性丧失,GTP无法水解为GDP,因此RAS始终处于“开”的状态,持续激活下游通路,导致癌细胞出现恶性增殖、抗凋亡等问题。
长期以来,针对KRAS的靶点难以成药,其原因与KRAS蛋白的作用特点直接相关。
各企业深耕KRAS研发
今年5月28日,美国安进公司宣布,美国FDA已加速批准KRAS G12C抑制剂Lumakras(Sotrasib,索托拉西布)上市,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系统治疗的携带KRAS G12C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是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的靶向KRAS突变的肿瘤治疗药物。2020年12月初,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授予了Sotorasib突破性药物资格(BTD)和实时肿瘤学审查资格(RTOR)。2021年1月底,Sotorasib获得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授予的突破性治疗药物资格。
今年9月16日,安进宣布Ⅰb/Ⅱ期Code BreaK 101研究的首个联合研究结果。该研究是针对KRAS G12C突变型晚期结直肠癌(CRC)患者最全面的全球临床开发项目。这些新数据显示,Lumakras与Vectibix(Panitumumab,帕尼单抗)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的联合疗法,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安全性。10月7日,安进宣布Ⅰb期Code BreaK 101研究的新联合研究结果。研究评估了Lumakras与阿法替尼(Afatinib)联合治疗KRAS G12C突变的NSCLC的疗效,其中,20mg Afatinib/960mg Lumakras实现了20%的客观反应率(ORR),以及70%的疾病控制率;30mg Afatinib/960mg Lumakras的ORR为35%,疾病控制率为74%。在Code BreaK 101研究中,Lumakras和曲美替尼(Trametinib)联合方案在经过大量预处理的KRAS G12C突变型实体瘤患者(包括接受过KRAS G12C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除了安进公司在KRAS抑制剂领域的积极探索外,国内各药企的研发脚步也不甘落后。
贝达药业的BPI-421286是一种新型强效、高选择性的共价不可逆KRAS G12C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BPI-421286可有效抑制携带KRAS G12C突变肿瘤的增殖,并在多种携带KRAS K12C突变的移植瘤模型上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今年4月,BPI-421286获批临床。益方生物的D-1553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KRAS G12C抑制剂,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启动国际多中心Ⅰ/Ⅱ期临床试验。临床前实验表明,与同类在研药物相比,D-1553生物利用度较高,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今年6月1日,再鼎医药与Mirati Therapeutics宣布就小分子KRAS G12C抑制剂MRTX849(Adagrasib,阿达格拉西布)在大中华区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MRTX849是一款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强力口服KRAS G12C抑制剂,经过优化设计具有持久的靶点抑制能力,而且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效力。
加科思目前正在开发3个KRAS抑制剂,分别是JAB-21822、JAB-22000及JAB-23000,用于抑制G12C、G12D和G12V突变的KRAS。
鉴于KRAS突变体的结构特点、信号通路的复杂性以及KRAS突变型肿瘤的耐药性,一度被称为“不可成药靶点”。安进公司打破了KRAS突变无药可医的魔咒,为KRAS突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用药选择。
国内上述制药企业深耕于KRAS G12C领域,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不断精进,正在加速开展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谁将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 中国医药报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2024-10-30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