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其环境不断恶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关注“双碳”发展,并且将此作为我国发展重要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各个企业都将“双碳”作为绿色、减排的重要发展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双碳目标下的制药企业绿色转型路径进行深入性的分析,探究“双碳”工作中,企业统筹规划、减排措施等,以此为相关企业提供重要参考与建议。
制药企业是我国经济战略性产业,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要以人民安全健康为主。但是,在药物生产阶段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各种环境问题,导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基于此,绿色技术成为当前制药企业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将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融入其中,可促进制药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该目标下,以回收、再利用废料,有效运用绿色环保理念,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清洁等多方面更加注重,使药品生产朝着绿色方向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完成。针对绿色技术的应用制药企业、政府都应该对于该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大重视力度。
Part.01“双碳”目标下企业绿色转型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高质量发展始终作为主旨。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经济增效、低要素投入的绿色持续发展目标,更要将“双碳”绿色转型作为目标[1]。在经济利益追求自我发展实现的过程中,制药企业更要注重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通过承担资源环境消耗所产生的成本主动、被动责任,不断融合自身行为、社会理性需求,以此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潜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转型的实质其实是为了能够对自身持续成长的发展不断追求,同时,与外部环境承载力不断匹配,以此作为战略转型的主要模式[2-3]。只有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自身来获取社会生态安全、环境责任等多方面责任的承担,最终获取收益潜在的驱动力,促进企业健康的生长环境、竞争优势、发展潜力。
Part.02制药企业绿色转型实施路径探讨
在建设绿色转型体系过程中,制药企业在双碳工作方案准备中,为了能够不断促进双碳工作的持续推进,主要以温室气体核算、减排降碳、碳排放管理、加强能耗监测管理、优化产能效率等方面加以注重。
2.1温室气体核算
对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状况的掌握、管理等,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具有重要意义。该制药企业需要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在室温气体排放量要求方面,明确具体内容和应用,对本地排放因子优先选取。同时,需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包括:确定企业边界、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及气体种类、选择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公式、收集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数据、计算各个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汇总计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格式撰写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2.2减排降碳
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同时,也要对温室气减排压力积极关注。在各个资源配置方面,制药企业更要加大完善力度。评估制药阶段中的具体工艺操作、制药技术以及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后,以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全面提升整体质量、效率,在制药领域方面提升制药企业的竞争水平,自身能力,满足排放总量方面的控制需求。
2.2.1 减排节能
制药企业需要通过数据调取、信息对比的方式,掌握碳排放量的实际数据,并通过对比具有经典性的数据,对节能减排进行识别,达到碳减排目标。通过三方面切入(设计、采购、运行),对减排项目进行编排制定,促进相关流程的操作,通过定期跟踪监督的方式,提高各项工作的顺利达成,及时做好工作总结、汇总,对于工作进程明确掌握,提升减排效果达成相关目标。
2.2.2 降碳路径
(1)生产制造、工艺优化。(1)智能制造、自动化:利用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设备和先进的控制系统优化生产制造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采用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减少人工操作和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2)能效提升:关注能源消耗较高的生产环节,如原料生产、干燥、包装等,优化能源使用效率,例如,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损耗。(3)工艺优化: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减少浪费和提高产品质量,例如,采用连续生产工艺,减少中途换线和清洗的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原料改进。(1)可再生原料:使用可再生或生物基原料,替代化石燃料衍生的原料,降低碳排放,例如,可利用生物质原料、植物提取物或废物流作为生产原料,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碳排放。(2)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和废料,实现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例如,将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处理和回收,并将其再利用到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3)绿色化学: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对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采用催化剂技术、微波加热技术或超声波技术等绿色合成方法,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2.3碳排放管理
制药企业针对碳排放情况实施全方面掌控的阶段中,可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该项工作,更好的达到设备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三大优势,通过满足“三大可行”,包括可控、可视化、客观,能够不断量化核心效益的相关数据密保卡及企业碳资料等,在企业低碳化转型的过程中,更要为相关工作提供相应且良好的服务[5]。药业制造企业积极构建碳排放管理平台(如图1),将企业碳排放的各项信息能够集中进行储存,并为相关企业提供硬件、软件的平台,通过拟建立碳排放管理平台,将企业碳排放信息集中存储,在软、硬件支持下,实现对碳排放信息的获取、输人、输出、传输、检索和计算等各种数据处理技术的基本操作;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控制调整,结合统计数学、优化管理分析、制图输出、预测评价模型等应用软件,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具有完整功能的碳排放集中管理系统。
图 1 信息化碳排放管理平台
2.4加强能耗监测管理
能耗管理方面,制药企业在对该方面的管理需要通过记录与分析的方式进行。与此同时,可对能量存在异常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和实时监测。在这一过程中,能耗计量设备的应用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将能源计量仪表安装于制药设备中,可通过该仪表监测优势,对于能耗的具体消耗情况全程跟踪记录,加强能耗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升该方面的管理效果。除此以外,对于能耗计量监测统计,需要对生产运营全流程的能耗在线监控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完善提升这项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在制药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作为重点监测环节,在提取药物阶段中,需要对生产环节加大监测力度,以包衣为例,要重点监测生产环节以及过程。
Part.03“双碳”背景下,制药企业绿色发展建议
3.1加大投入制药企业绿色发展
人员队伍建设是制药企业科研人员组件的重点方面,适当扩充并招聘具有专业性、优秀的人才,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以此实现企业在绿色发展、创新中,能够通过相关人员为此提供知识层面的知识。加大科研经费力度,保证科研人员在绿色知识、技术方面得到保障。例如,定期具备绿色制药培训,以技能、理论等多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参与不同会议,举办各个论坛的方式,使人员提升自身参与性和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的专业能力、水平,实现绿色制药稳定且持续的发展。制药企业在市场方面要持续增加绿色产品营销投入力度。对此,相关人员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市场环境的需求,更要提升自身洞察力。根据市场营销策略,改变以往传统营销模式,实现多元化、转移性战略营销方案,实现该方案的特色化、新型特点。
3.2持续关注制药企业绿色发展产出
(1)针对绿色发展溢出效应,企业要对此加大关注,无论是双方处于竞争还是合作的战略下,都应该利于互利互赢的效果,促进企业发展。(2)由于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其技术存在差异和不足,需要全面评估制药企业的绿色发展方向和效果,以技术员标准化程度为例。时刻关注、掌握最新政策和技术标准,完善相关技术,使绿色制药的整体技术得到显著提升。
Part.0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制药企业在“双碳”目标发展这一研究中,本文对制药企业制药阶段中可能出现的能耗问题途径进行分析,通过众多方面解决方案不断提高药物产能效率,同时,对生产工艺等多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此通过节能降碳的方式,促进制药企业在生产阶段中,能够不断减少碳排放,确保“双碳”目标的有效实现,提高制药企业在相关领域的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丽.化学制药中绿色溶剂及无溶剂合成技术探究[J].化工管理,2024(16):113-115.
[2]胡海霞,吴波,李传润,等.制药类专业教学中培养绿色制药能力的设计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4,51(5):195-196,159.
[3]王梦轩,王悦倩.季铵盐催化剂及其在绿色制药中的应用[J].工业微生物,2024,54(2):45-47.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邵丽竹
何发
本文结合房间压力控制的多种方案,针对行业的重点、难点控制对象——各类大型排风设备所在房间的压力控制进行探讨研究,配合典型设备、详细原理图详述各个典型应用的选择和投资建议。
2025-05-27 雷允科
所有行业都有通过调整其运营来塑造更具可持性未来的机会——制药行业对这一可持续性之旅并不陌生。对于流程工业而言,卓越运营和可持续性的结合促使企业以更少的资源和浪费创造更大价值。主要领域涉及水、能源、废物、API排放、材料采购和供应商选择、生产和运营效率以及配送和存储。
2025-05-27 Sievers分析仪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2025-05-23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