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备类型与相应批量
1. 设备类型与批量计算
(1)顶喷流化床制粒
批量设计:Smin ≈V×0.5×BD,Smax ≈V×0.8×BD;式中:Smin和Smax为设备的最小和最大批量;V为膨胀室的工作体积;BD为颗粒的堆密度。
特点:物料需要较大的流化空间。
建议:推荐批量为工作体积的60%(即0.6×V×BD),以平衡流化效果与生产效率。
(2)切喷旋转流化床制粒
批量设计:Smin ≈V×0.2×BD,Smax ≈V×0.8×BD;式中:Smin和Smax为设备的最小和最大批量;V为膨胀室的工作体积;BD为颗粒的堆密度。
特点:增强混合均匀性,可形成更密实颗粒。批量下限更低(20%体积),因旋转离心力可提升小批量下的流化效率。
建议:优先选择工作体积的60%作为初始批量,逐步优化密实度与产率。
(3)底喷(Wurster)流化床制粒
批量范围:
式中:R1为药室的半径;R2为导流筒的半径;N为导流筒的数量;H为导流筒的长度。
特点:导流筒控制物料循环路径,确保颗粒包衣均匀性。精密包衣或功能层制备,需严格控制喷雾区域和物料流态。
建议:根据导流筒参数优化批量。
2. 工艺放大关键考虑因素
(1)设备制造商差异
空气流型:不同设备的气流分布模式可能影响干燥效率和颗粒均匀性。
膨胀室几何形状:锥形、圆柱形或组合结构对物料流化高度和停留时间有显著影响。
喷枪配置:喷雾覆盖率、雾化压力及液滴大小需与批量匹配,避免局部过湿或干燥。
(2)同一制造商的放大优势
设备设计通常遵循几何相似原则(如弗劳德数、雷诺数相似),可简化参数调整。条件允许时,建议优先选择同一系列设备,利用已有小试数据直接放大。
3. 实际应用建议
(1)堆密度(BD)的测定
需通过实验精确测定物料的BD值,避免理论计算误差。对于多孔或轻质物料,需考虑流化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效应。
(2)工艺参数调整
顶喷/切喷:重点关注流化风速、喷雾速率与干燥温度的协同控制。
Wurster底喷:需优化导流筒间隙、喷雾高度及物料循环频率。
(3)放大验证
通过中试放大批以确证所计算批量的适用性,结合颗粒粒径分布、脆碎度等指标调整参数。针对不同设备制造商,建议开展对比试验分析流化行为差异。
4.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1:批量过大导致流化不均匀。
方案:降低批量至0.6×V×BD,或调整流化风速。
问题2:颗粒密实度不足(切喷设备)。
方案:逐步增加批量至上限(0.8×V×BD),延长制粒时间。
问题3:Wurster设备导流筒堵塞。
方案:优化导流筒尺寸(R2 /R1 比例),控制物料粒径范围。
5. 小结
流化床制粒工艺放大的核心是匹配设备几何参数与物料特性,通过公式计算初步批量后,需结合实验验证和参数优化。不同喷雾方式对应不同的设计逻辑,需根据目标颗粒性质(如密度、均匀性)灵活选择设备类型。实际生产中,建议建立设备-工艺数据库,积累不同物料的放大经验,提升效率与成功率。
二、喷雾速率放大优化
喷雾速率的放大需以“干燥能力匹配”为首要原则,而非简单线性放大,即不同批量中喷雾速率的调整应建立在流化模式相同的基础上。若设备干燥能力不足,提高喷雾速率会导致颗粒过湿、结块;反之,若干燥能力过剩,则可能因干燥过快导致颗粒松散或细粉增多。主要包括基于干燥能力和驱动力,对喷雾速率工艺参数进行放大优化。
1. 基于干燥能力的喷雾速率放大
(1)放大公式
根据干燥速率与空气体积(或截面积)的关联性,喷雾速率可按比例放大:
式中:
S1,S2:实验室与生产设备中的喷雾速率;
V1,V2:实验室与生产设备的空气体积(反映干燥能力);
A1,A2:底部筛网截面积(影响热风分布均匀性)。
公式应用前提:设备几何结构相似(即流化床高度与直径比一致),空气流速与温度保持一致。
(2)操作要点
放大时需保持雾化气压与液滴大小与实验室的一致性,避免因雾化差异导致颗粒生长失控;
(3)案例
若实验室设备(V1 = 0.1m³)的喷雾速率为(S1 = 50g/min),放大至生产设备(V2 = 1m³),则(S2 = 50×(1/0.1})= 500 g/min)。
2. 基于“驱动力”的喷雾速率放大
(1)放大公式
驱动力(Driving Force, DF)综合了喷雾参数与物料特性,公式为:
式中:S:喷雾速率(g/min);C:黏合剂浓度(% w/w);ddrop:液滴平均粒径(μm);B:批量(g)。
物理意义:单位质量物料接收的黏合剂液滴总量,直接关联颗粒聚结速率。
(2)放大原则
在不同规模设备中保持驱动力(DF)恒定:
简化假设:若黏合剂浓度与液滴大小不变(C1 = C2,ddrop,1 = ddrop,2),则:
应用:需严格控制颗粒粒径分布时的工艺(如缓释包衣工艺)。
3. 实际放大中的问题与方案
(1)雾化液滴大小的控制
问题:放大后雾化气压或喷嘴尺寸变化可能改变液滴粒径。
方案: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定液滴分布,调整雾化气压或喷嘴孔径;保持雾化空气与液体质量流量比(ALR)恒定,ALR =雾化空气流量/液体流量(单位:kg空气/kg液体)。
(2)干燥能力的动态偏差
问题:放大设备的热风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局部过干或过湿。
方案: 安装多点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流化床内环境;采用分区控温技术,优化热风分布。
(3)批量与喷雾速率的非线性关系
问题:直接按S2 = S1×(B2/B1) 放大时,可能出现颗粒生长过快或过慢。
方案:采用以下公式计算经验系数:结合驱动力公式调整黏合剂浓度或液滴大小。
4. 案例
实验室规模:确定最佳喷雾速率(S1)、液滴粒径 (ddrop,1)、驱动力 DF1;
中试放大:首先按S2 = S1×(B2/B1)初步设定喷雾速率;然后通过驱动力公式验证颗粒生长速率,微调S2;
生产规模:优化热风分布与雾化参数,确保干燥能力匹配;监测颗粒脆碎度、粒径分布等关键指标。
5. 小结
喷雾速率的放大需兼顾“干燥能力”与“颗粒生长动力学”。干燥能力主导法适用于设备几何相似、热风条件可控的场景;驱动力守恒法适用于对颗粒均匀性要求高的精密工艺。通过关键指标验证放大参数,如颗粒粒径分布、水分含量、堆密度。实际放大中,建议先通过小试确定驱动力参数,再结合设备干燥能力逐步调整,最终实现工艺稳健性。
三、切喷工艺中旋转盘速率工艺参数放大
旋转盘速率的放大需确保颗粒在转盘上的运动状态(如离心力、径向速度)与实验室规模一致,从而维持颗粒的流化、混合及喷雾包衣效果。以下是基于不同准则的放大方法及实际应用要点。
1. 基于运动学参数的放大准则
(1)保持径向线速度(v)恒定
公式:径向线速度v=πdN,放大时需满足v1 =v2,即:
式中:N为转盘的转速;d为转盘的直径;下标1和2为第一次和第二次设定的条件。
物理意义:颗粒在转盘边缘的切向速度保持一致,避免因速度差异导致颗粒分层或喷雾不均。
适用情况:颗粒流动性较好,需保持喷雾液滴与颗粒接触时间一致(如包衣工艺)。
(2)保持径向加速度(a)恒定
公式:
径向加速度:
放大时需满足 a1 = a2,即:
物理意义:颗粒所受离心力场强度一致,防止颗粒流化高度或密实度变化。
适用情况:需严格控制颗粒密实度或避免细粉扬尘(如制粒工艺)。
2. 基于离心力(Fc)守恒的放大准则
(1)公式
离心力:
其中角速度:
放大时需满足:Fc1 = Fc2,
即:
物理意义:颗粒所受离心力一致,确保流化模式与实验室规模相同。
应用:若批量(W)与转盘载药量相关,可结合质量守恒调整转速。例如,载药量增大时需降低转速以维持等效离心力。
3. 切喷工艺放大的关键操作
(1)批量(W)与转速(N)的优化
如:实验室设备(d1 = 0.3m, N1 = 1000rpm, W1 = 10 kg))放大至生产设备(d2 = 1m, W2 = 100 kg):
若保持离心力恒定:
若需补偿批量增加的影响(假设载药密度不变),需进一步降低转速:
(2)径向速率(V)的优化
公式:径向速率 V = W/t A,其中 A为转盘面积,t为工艺时间。
放大原则:保持单位面积的物料处理速率恒定,即:
4. 实际放大中的问题与方案
(1)设备机械限制:放大后转盘转速可能低于设备最小允许值。
方案:优化转盘直径与批量比例;采用变频电机扩展转速调节范围。
(2)颗粒运动状态变化:转速降低导致颗粒流化不充分。
方案:增加辅助气流改善流化;调整转盘挡板角度增强混合。
(3)喷雾均匀性下降:转盘直径增大导致液滴分布不均。
方案:增加雾化喷嘴数量;优化喷嘴布局(如环形阵列)。
5. 案例
实验室:确定最佳转速 N1、离心力 Fc1、颗粒流化状态;
中试放大:按以下公式设定初始转速
生产调试:结合批量调整转速;监测颗粒粒径分布、含水量及脆碎度。
6. 小结
旋转盘速率的放大需根据工艺目标选择准则为,恒定线速度:适用于包衣均匀性要求高的场景;恒定加速度/离心力:适用于制粒密实度控制;关键验证指标:颗粒流化高度、粒径分布、包衣层厚度均匀性。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物料特性(如黏性、密度)与设备能力(如电机扭矩、热风流量)动态调整参数,确保工艺稳健性。
四、总结
由于大量相关参数影响产品的性质,利用合理的方法,如试验设计(DOE),可使工艺放大的成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DOE能够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减少所要检测的关键的处方和工艺参数,析因设计可鉴别不能有单因素方法显示出来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研究与开发
邵丽竹
何发
2025-01-23
2025-01-07
2025-02-27
2025-01-17
2025-02-12
2025-01-22
2025-01-13
本文深入剖析了郭学平博士从透明质酸技术革命到合成生物学前沿的三十年探索,揭示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路径,并为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战略思考。
作者:崔芳菲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