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等领导出席开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就《数智技术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授“开班第一课”。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等的20余位专家讲师授课,共120位来自恒瑞医药、浙江华海等70余家企业的负责人、首席数字官及科研机构的学员参加培训。
发挥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载体作用培养兼通医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工程师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应用等带来重大变革,也对产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提出紧迫要求。此次培训作为实践基地医药工业数智卓越工程师培训首期项目,也是落实2024中国医药工业大会《医药工业数字工程师联合培养框架协议》,吹响医药工业卓越人才培养“集结号”的积极响应。
开班活动上,何亚琼司长指出,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依托基地加快培养一批兼通医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高水平工程师,将为我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为增强对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研究和专业指导,充分发挥行业领军专家在产业研究、培养方案设计和产业整合等方面的“智囊团”“资源库”作用,实践基地成立“医药工业数智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指导组”(以下简称:指导组)。指导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任特聘顾问,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程翼宇任主任,集结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绿叶、科伦、华润三九等行业领军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及相关主管部门的25名资深专家。开班活动上举办了指导组成立仪式并为专家代表颁发了聘书。
帮助学员带着问题来,拿着解决方案走
围绕当前我国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重点议题,本次培训设置了数智化战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协同监管四大专题,共计16场课程和多场主题沙龙、企业参访及技术交流活动,涵盖了DeepSeek赋能医药工业发展、药品连续制造、医药数字工厂、药品智慧监管等热点议题。
“人工智能”相关授课反响热烈。21日“人工智能专场”,邀请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凌云、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等权威专家,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AI+药物研发前沿技术,晶泰科技、复星医药、杭州剂泰、亚马逊等企业分享了相关创新探索。“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突出行业实践,浙江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王毅宏观讲授医药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及工业实践,华润三九、国药工程、香港奥星集团、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分享优秀案例与发展经验。
培训安排多项政策解读议程,帮助学员了解数智转型政策要求与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冯伟专题解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详细介绍构建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一图谱四清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具体实施路径。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副主任李香玉介绍国内外在药品连续制造领域的前沿进展与监管经验,呼吁行业和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发展和行业进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规划与标准处副处长赵巍,系统介绍药品智慧监管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提出未来将强化人工智能在药品监管中的应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迟晓巍全面分析我国医药工业运行情况,强调紧缺人才培养重要性。
“这次培训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中,能够听到一起参加培训的行业精英分享自身经验和新兴技术,让我收获颇丰。”学员代表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钟元龙认为,技术变革改变的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中心副部长田大禾感受到,“人才正是企业当前转型面临的痛点,回去后我们也会将这些学到的案例,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应用。”
其间,学员们还围绕“新药智造主题”“工业人工智能主题”“未来工厂主题”“自动化主题”,分组调研参观了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中控技术、杭州老板电器、杭州西奥电梯以及杭州和利时等企业,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享、主题研讨、实地调研、技术实操,提升数智化转型的战略认知、趋势洞察和技术水平,增强数智化转型决心与能力。此外,中国通信学会就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进行介绍,探索丰富工程师职业发展创新路径,激发工程师创新创造活力和动力。
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数字技术领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浙江省先行先试,依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服务型制造研究院试点建设的全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目前,实践基地已建立医药工业数智卓越工程师培训课程体系,形成包括长期能力班、短期主题班等在内的多元培训体系,持续开发入企培训等服务模式。下一步,实践基地还将结合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标准,启动首个长期培养项目——医药工业菁英级数智卓越工程师培养“种子计划”,并将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等行业关注和人才紧缺领域开设专题培训,为医药工业数智化发展夯实战略人才力量。
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邵丽竹
何发
2024-12-31
2025-01-23
2025-02-27
2025-01-17
2025-01-07
2025-02-12
2025-01-22
本文深入剖析了郭学平博士从透明质酸技术革命到合成生物学前沿的三十年探索,揭示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路径,并为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战略思考。
作者:崔芳菲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