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跨国药企砍掉的管线
2024年,全球医药行业持续面临研发成本攀升、市场竞争加剧及政策压力等多重挑战。为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核心领域,跨国药企纷纷通过“砍管线”、“裁员”和“终止临床试验”等方式进行战略调整。
据统计,仅第一季度就有8家头部药企砍掉40多条管线,全年调整涉及肿瘤、免疫、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以下为2024年主要跨国药企的管线调整动态及分析。
第一季度:砍掉6条管线,包括实体瘤药物(如ATR抑制剂camonsertib、泛RAF抑制剂belvarafenib)、结直肠癌双抗RG6286、精神疾病药物RG6163等,多处于早期阶段。
第三季度:进一步移除PD1/LAG3双抗(tobemstomig)、
阿尔茨海默病抗Tau单抗(bepranemab)等8个项目,转向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乳腺癌新靶点。
第四季度:削减了10个项目,大部分处于1期开发阶段。其中大规模削减其TIGIT抗体RG6058的在研管线,包括其2项III期临床、2项II期临床和1项I期临床。
战略调整:管线重心从神经科学转向免疫学和代谢疾病,自2023年第三季度以来累计终止20%的管线。
第一季度:削减12条管线,包括抗CTLA-4、抗SIRPα抗体和BET抑制剂项目,并裁员2200人,计划至2025年节省15亿美元。
第三季度:终止MAGEA4/8 TCER(IMA401)和TIGIT双抗,转向前列腺癌和实体瘤新疗法。 因为部分项目数据不足以击败现有疗法或成为增长引擎。
第一季度:砍掉10条管线,包括CD47单抗magrolimab的所有实体瘤和血液瘤研究,以及CAR-T细胞疗法项目(如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而magrolimab的终止标志着吉利德彻底退出CD47赛道,此前因
血液毒性和疗效不足多次受挫。
第一季度:终止CD40L抗体Frexalimab(干燥综合征适应症)、RIPK1抑制剂Oditrasertib(ALS)等3项研究。
第三季度:移除
多发性硬化症药物losmapimod的III期研究,进一步聚焦高潜力领域。
第一季度:砍掉7条管线,包括特发性
肺纤维化药物AZD5055、NASH药物AZD7503及LOX-1单抗MEDI6570。,由此转向ADC、核药等新兴技术平台。
第一季度:终止CD73拮抗剂NZV930和CSF-1R抑制剂BLZ945的临床研究。
第三季度:移除BCMA CAR-T疗法PHE885、IL-18抑制剂CMK389等项目,新增核药和镰状细胞病疗法。
第一季度:终止基因疗法VTX-801(威尔逊氏症)及偏头痛预防项目Zavzpret。
第三季度:撤回镰状细胞病药物Oxbryta并停止相关试验。
第四季度:终止抗TIGIT抗体vibostolimab和抗LAG-3抗体favezelimab的联合疗法开发,因临床数据不足以支持进一步推进。
第三季度:删除IL-17抑制剂JNJ-1459及阿尔茨海默病药物seltorexant的II期研究。
第二季度:终止3项临床研究,分别是: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TAK-141(pabinafusp alfa)III期研究,针对伦诺克斯-加斯托综合征(罕见癫痫)的TAK-935(soticlestat) III期试验,处于临床I期的实体瘤药物Ponatinib。
战略调整:关闭美国加州研发中心,裁员1000人,优化资源聚焦肿瘤、消化和罕见病领域。
第三季度:终止4项关键管线,分别是:Exkivity、DNL-919/TAK-920、 TAK-611、TAK-105。
武田还进一步关闭美国马萨诸塞州部分工厂,裁减数十名员工,聚焦核心项目如Entyvio(克罗恩病药物)和Takhzyro(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
新药研发平均成本已攀升至22.84亿美元,而回报率降至1.2%(德勤数据),迫使药企优先终止低成功率项目。例如,罗氏CEO明确表示“管线优化需聚焦高影响力资产”。
PD-1/LAG-3等成熟靶点竞争激烈,BMS终止相关项目以避免与现有疗法(如Yervoy)直接竞争。中国集采政策压缩利润空间,导致默沙东等企业调整在华战略。
-
CD47抗体因血液毒性问题屡次失败(如吉利德magrolimab),凸显靶点选择的风险。
-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开发难度大,强生、罗氏均终止相关研究。
-
药企加速转向ADC、核药、双抗等新兴领域(如阿斯利康、诺华)。
-
通过BD合作引入外部管线(如BMS与Repertoire合作开发“耐受疫苗”)。
2024年跨国药企的管线调整既是应对短期压力的“断腕之举”,也是长期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未来,行业将更依赖精准的靶点选择、高效的研发管理及灵活的BD策略。
生物药大时代
邵丽竹
何发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