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是当前药企研发的重点领域,其中慢病毒产品、mRNA产品和CAR-T药物等的研发都涉及菌种库的问题。菌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生产可持续性和产品一致性的关键环节。在菌种库的建立和检定过程中,需要对菌种进行严格筛选和鉴定,以保证其质量和稳定性,只有符合标准的菌种才能用于药物生产,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那么,在生物药申报时对菌种有哪些要求呢?以下小编将结合现行法规/原则/指南对菌种的注意事项做一简单的梳理。
菌种的来源与历史
清晰的溯源信息:需明确说明菌种的原始来源,如从自然界分离获得,要详细记录采集地点、环境等信息;若是从其他实验室或机构引进,需提供相关的转移证明和背景资料,以确保其来源合法合规且可追溯。
完整的保存与传代记录:应具备完整的菌种保存和传代记录,包括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保存介质等)、传代次数、传代时间间隔以及每次传代时的操作细节等,以保证菌种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菌种的鉴定
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菌种的细胞形态、大小、结构、菌落形态等特征进行描述和鉴定,这是初步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需测定菌种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如对各种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代谢产物的产生情况,酶活性等,以进一步确定菌种的特性和分类地位。
分子生物学鉴定: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核酸杂交等方法,对菌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从基因水平上准确鉴定菌种,确定其与已知菌种的亲缘关系。
菌种的稳定性
遗传稳定性:要求菌种在传代过程中,其遗传物质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频繁的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或染色体畸变等现象。通常需通过多次传代实验,对菌种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检测。
生理特性稳定性:除了遗传稳定性,菌种的生理特性如发酵特性、产物表达能力、代谢途径等也应保持稳定。在不同批次的发酵生产中,能够表现出相似的生长速率、产物产量和质量等指标。
菌种的安全性
致病性评估:必须对菌种的致病性进行严格评估,确保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于新发现或来源不明的菌种,需进行全面的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癌性等方面的试验。
感染性风险评估:要评估菌种在生产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对操作人员、周围环境和公众造成的感染性风险,对于具有潜在感染性的菌种,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外源性污染物检测:需对菌种进行全面的外源性污染物检测,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污染以及内毒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菌种的保藏
保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藏方法,如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保藏法、低温冰箱保藏法等,以确保在长期保藏过程中菌种的活性和稳定性。
保藏机构的资质与管理:菌种保藏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管理体系的保藏机构,保藏机构需具备完善的设施设备、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菌种的安全保藏和有效管理。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