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变局:药品反垄断严打“抬价”,印度自产与反向进口来势凶猛
印度原料药不仅减少从国内进口,还把国内市场反向变成其出口市场,且在全球市场直接对垒国内企业。
-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药品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覆盖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全药品领域的生产、经营行为,细化药品领域垄断协议行为表现,列举了固定或者变更药品价格、 限制药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联合抵制交易等垄断协议行为的认定原则和思路;提出对药品领域垄断行为、不配合反垄断调查行为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同时提出豁免制度、宽大制度的适用条件,并结合药品领域具体实践列举了不构成垄断行为的若干情形。
盖德视界了解到,原料药领域,资源稀缺,市场集中度较高,一种原料药往往只有一家或少数几家供应者,这也意味着他们拥有该稀缺资源的控制地位。原料药生产厂家为追求垄断利润易达成共谋、形成垄断协议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尤其是小品种原料药领域更为严重。
故该领域也是我国反垄断法律及反垄断机构关注的重点。
2023年以来,已有多家药企被罚,罚单也一个比一个大,多个案件在亿元以上:
2023年12月份,据上海市场监管局反垄断办,
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武汉汇海医药、武汉科德医药、湖北民康制药
四家公司滥用中国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 B 市场上的支配地位,实施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制剂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规定,对4家医药企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分别处上一年度销售额 3%、8% 的罚款,
罚没款总额超12亿元。
2023年5月2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告一则原料药垄断重大案件,
远大医药、汇海医药分别被罚没2.85亿元和3505.16万元。
本次征求意见稿再明确:
原料药企业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被视为垄断,是严打行为。而且通过虚假交易、层层加价等方式,不当推高药品销售价格;或是药品的销售价格,明显高于不同区域销售同种药品,今后也将被判定为不公平高价的垄断行为。
来自健识局的分析报道认为,医药领域的很多生产经营行为,过去可能无法严格认定,现在则可以被认定,
反垄断指南的出台,可能会掀起国内医药行业一轮查处“垄断案件”的高潮。
且指南规定有“从重处罚”标准——情节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将对涉事单位,将按照《反垄断法》相关处罚金额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
从此前公开处罚决定来看,多数案件以涉事产品一年中国境内销售额作为罚款基数,已成为反垄断执法常态。这一系列大案也给了国内医药企业很大的警示,哪些领域是雷区,应该都很清楚了,药企谨慎“触雷”。
-
印度,通过全球、全产业链来布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经过资本积累,已经逐步发展为中国原料药有力的竞争对手。一个最直观佐证数据就是,全球前二十的CEP证书持有者中,有14家来自印度,2家来自意大利、2家来自中国(华海、齐鲁制药)、以色列(梯瓦)和法国(EuroAPI)各1家。
过去印度中间体和原料很大一部分从中国进口,现已逐步落地“自产”替代。
中国作为印度原料药中间体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3-2024财年,印度从中国的进口金额减少至5.5032亿美元,较2022年10-12月下降了约30.4%;同期进口量也下降了约34.4%。
2024-2025财年,印度制药业预测将有约7%~9%的增长,但到2024财年末,预期印度对中国原料药进口的依赖度将下降至69%。
药通社
的报道指出,“印度即将国产化的产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两种医药关键API即对氨基苯酚(para-amino-phenol)和青霉素(penicilin),一旦投产并扩大产能,有可能大量取代产品进口。PLI 计划下的新产能将有助于促使API的进口依赖度减少约1/5。”
而据原料药情报局的最新报道,印度政府推出的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旨在推动国内关键起始原料(KSM)、药物中间体(DI)和活性药物成分(API)的制造,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有32个项目顺利完成,这些项目的累计产能达到了每年56,679公吨。PLI计划共收到了249份申请,最终有48个项目被选中参与生产。除了已完成的32个项目外,还有16个项目正在积极开发中。
药通社的分析认为,印度发酵产品并不占优,但在合成技术版块,工艺优化做得很好;且用人成本仅为国内的1/3-1/4,同时环保成本低,这是印度原料药对垒我国原料药的竞争优势之一。
另外一个优势则是,印度药企战略布局速度特别快,加上美国主导下的对华医药脱钩断链,转而对印度医药产业链的扶持,都会对中国原料药出口市场产生影响。据悉,印度紧跟FDA,往往提前八年开始布局,提前三五年就把三批验证做完,在制剂专利失效两年前就拿到了批文。
近年来,印度企业甚至反向将其原料药出口到“中国”,
据CDE数据,截至2023年底,印度药企在中国注册登记的原料药登记号有1112条,其中2018年以来申请的产品有439条,且从2018年开始有逐年申报加快的趋势。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未来在布局提速、控本提质、国内市场占位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加快发力,以应对来自印度原料药的竞争。
盖德视界
邵丽竹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