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润博雅生物正式对外宣布,公司将斥资18.2亿元,全面收购GC、Synaptic及若干个人卖方所持有的GREEN CROSS HK HOLDINGS LIMITED,即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100%股权,此举标志着华润博雅生物将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企业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巩固其在血制品市场的地位。
公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评估基准日,绿十字(香港)的合并报表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64,521.08万元。而本次评估最终采纳了收益法的评估结果,确定绿十字(香港)股东全部权益价值高达167,736.49万元,实现了159.97%的显著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并购的实际溢价水平超过了180%。公告透露,本次交易金额高达人民币18.2亿元,占博雅生物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4.86%,预计此次并购将为博雅生物带来相当规模的商誉。
继2021年成功完成对博雅生物的收购之后,华润医药再度发力,持续深耕血制品领域。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并购整合活动的不断增多,国药集团、华润医药等头部药企纷纷加大投入,同时陕煤集团、海尔集团等跨界企业也纷纷入局,血液制品行业的集中度正逐步提升,市场竞争格局亦将面临深刻调整。由此可见,血制品行业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
华润医药再布局
血液制品加速拓展
血浆制品,源自血浆的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精心制备,主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类别。从血浆到产品的转化过程在企业内部完成,产品经过批签发后,直接流向医院,最终惠及患者。
审视产业链,生产企业紧握上游浆站与中游产品,加之血液制品当前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使得这些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据悉,绿十字(中国)是GC借道绿十字(香港)在中国境内精心布局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作为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其稀缺性不言而喻。
在采访中,华润博雅向《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透露,公司将全资控股一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新增一张生产牌照,同时新增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并在2个新的省份区域布局浆站。此举将为公司整合行业资源、拓展新浆站开辟新路径,从而加速提升公司的规模与核心竞争力。
博雅生物,自1993年成立以来,便以血液制品为主业,同时涉足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领域。2012年,博雅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更是以近48亿元的身价纳入华润医药麾下,转型为华润博雅生物。按照公司的目标,力争在“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实现浆站数量30个以上,采浆规模突破1000吨。
若要提升浆站数量和产品线规模,除了内生式增长,外延式并购整合显然是一个必选项,绿十字(中国)这个标的就极具吸引力。绿十字(中国),自1995年起便扎根安徽省,注册资金约1.59亿元。此次收购,华润博雅将获得绿十字(中国)现有的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等6个品种16个品规的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绿十字(中国)目前拥有4个浆站,分布于安徽和湖南两省,2023年采浆量达到104吨,且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达13%。此外,绿十字(中国)还通过安徽格林克(销售平台公司)代理进口白蛋白、重组Ⅷ因子及医美产品在中国地区的销售。因此,绿十字(中国)在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中,是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及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企业。
2023年年报显示,博雅生物现有单采血浆站16家,其中在营浆站14家,主要分布于江西省内。不过,在财务表现上,绿十字(中国)自2022年起陷入亏损。2022年、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录得营收2.33亿元、2.39亿元,净亏损分别为0.23亿元、0.12亿元。据收购电话会透露,绿十字(中国)的亏损主要源于进口白蛋白和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的量减少,以及支付GC集团的技术服务费、关联方借贷汇兑损失的影响。
此外,博雅生物还将携手控股股东华润医药控股,共同与GC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绿十字(中国)的业务整合、药品进出口销售以及血液制品、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和诊断业务等达成深度合作,合作期限长达10年。
华润博雅对《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表示,并购后,公司将在血浆采集、生产、研发、销售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协同与互补的效益。
巨头纷纷布局血制品
市场格局风云骤变?
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并购整合步伐显著加快,派林生物、卫光生物、广西冠峰、上海莱士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相继发生变更。当前,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血液制品公司已稳固行业龙头地位,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清晰。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国内全年血浆采集量达到12079吨,同比增长18.6%。其中,前四家公司合计采集原料血浆超过7000吨,约占全国总采浆量的60%,显示出显著的行业集中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除中国外,血液制品企业已缩减至不到20家,其中美国5家,欧洲8家。杰特贝林、基立福、奥克特珐玛等前五家血液制品巨头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占据了全球80%—85%的市场份额。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血液制品销售额约为464亿元。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成长空间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预计到2027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空间有望提升至780亿元左右,2022至2027年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6%。
血制品已成为药企竞相布局的热门赛道,国资频繁出手,并购整合成为行业常态。
此外,2023年国药集团成功拿下卫光生物的实际控制权,进一步扩展了其旗下的血液制品资产版图。根据卫光生物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光明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拟设立合资公司,其中光明国资局持股比例为49%,中国生物持股比例为51%。
在此之前,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已拥有丰富的血液制品资产,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天坛生物是国内血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旗下拥有成都蓉生、上海血制、武汉血制、兰州血制、贵州血制、国药西安等多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力雄厚。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医保政策的放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血液制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自2001年起,国内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未新增获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目前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企业不足30家。
因此,近年来血液制品行业频频引发各路资本的跨界并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兼并收购的形势正在加快上演,竞争早已拉开帷幕。
近期,家电巨头海尔集团以125亿元人民币通过海盈康(青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收购了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并获得26.58%的表决权。待董事会改组完成后,海尔将成为上海莱士的实际控制人。
上海莱士成立于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它是国内首家上市病毒灭活血液制品企业,也是国内最早上市凝血因子类产品、首个发布液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唯一上市人纤维蛋白粘合剂产品的企业。2023年,上海莱士实现营收79.64亿元,同比增长21.3%,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高增长。上海莱士自2014年开始先后收购了邦和药业(现郑州莱士)、同路生物和浙江海康,并在2023年底收购了广西冠峰的95%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浆站数量增至44家,2023年采集血浆1515吨,位居行业领先地位。
除了海尔集团,血液制品领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产业关注。2022年11月,通用技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受让中国医药旗下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51%股份。2023年5月,陕煤集团通过旗下公司胜帮英豪耗资38.44亿元收购了派林生物20.99%股权。
目前,非上市血制品企业在国产市场销售份额约占30%—40%,采浆站和采浆量行业份额占比约35%,部分资产存在被整合的可能性。在这条寡头竞争的血液制品赛道上,相信还会继续吸引产业资本的入局。
撰稿人 | 李咏诗 医药经济报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