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该指南在2023年已经在部分省市的药监局和企业做过内部沟通,这次是首次面向全行业征求意见。
该指南正文43页,加上术语和案例部分,全文72页。我这些天抽空看了下前43页内容。总体来看,该指南写的非常全面,对企业开展清洁验证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其中的部分描述还是有改进的空间。
今天正好是2024年7月18日,严格来说今天提的意见已经过期了。该文章内容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具体如下:
序号 |
原文 |
个人见解 |
|
1 |
|
此处明确了清洁验证的对象,即:药品生产设备及部件(的清洁方法)。
很多企业在执行清洁验证时,没有对清洁验证的范围作清晰判断,比如 厂房的清洁验证、实验室仪器的清洁验证等,严格来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清洁验证” |
|
2 |
|
这几年“生命周期”的概念非常热门,清洁验证的生命周期,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清洁方法的开发”。现在行业内大多数的企业,清洁方法开发工作都做的不够好,“生命周期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纸面。 |
|
3 |
|
在清洁方法设计和开发阶段,定义清洁验证的限度和可接受标准,其实不太现实。 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时产品大概率也处于研发阶段,用于正式生产设备链还不完整,不能确定最终的限度,对应的回收率研究也存在类似情况。 |
|
4 |
|
这一条明确了 清洁验证计划也应基于风险评估来确定。比如通过评估,确定哪些设备的清洁方法需要纳入清洁验证计划,以及根据设备在工艺的作用来确定对应的取样计划。
注:先评估、再起草验证计划,或者同步。 |
|
5 |
|
这一条非常好,在实际开展清洁验证时,也很容易忽略清洁方法的最差条件,或者在方案中描述不清晰,导致验证的重复性较差,或没有达到验证目的。 比如:清洁SOP中规定冲洗3-5min,如果方案仅描述参照SOP执行,那么实际清洁时的冲洗时间就会五花八门。在方案中应该规定,按照SOP中的最短时间,即3min进行冲洗。 |
|
6 |
|
这一条,算是新要求吧。针对设备接触产品的总面积,首次提出应对测量的原始记录和计算过程进行保存,以后GMP检查中可能会有涉及,需要注意。 |
|
7 |
|
取样方法不建议“只选用目视取样”,哪怕有理由,因为“理由”就是用来被反驳的。如果企业选择只使用目视取样,几乎必落缺陷项。 |
|
8 |
|
1、“自然晾干”,不一定合适,此处描述太单一,可以改为“自然晾干或其他合适的方法”。 2、“采用清洁验证方案中相同的擦拭方法进行取样”,这个描述也有些问题,因为:需要先做回收率,然后清洁验证方案中的方法和回收率测试保持一致。而不是后者和清洁验证方案一致。 3、“百分”两个字多余。 4、总体来看,这一段描述能理解意思,但表述语句建议适当调整。 |
|
9 |
|
这一段的描述也有些问题。 “如果回收率用于修正残留限度或分析结果,一般要达到50%以上”,如果是99%呢?显然也在这个范围,但是又和前文的70%不用修正相冲突。 |
|
10 |
|
不够准确。 中药制剂确实可以采用TOC和专属性方法相结合,比如以一种物质为标记物,总体以TOC测试。 但是生物制剂大多数还是选择TOC为主,清洁过程中,残留蛋白已降解。 |
|
11 |
|
TOC法要求目标残留物必须具有足够好的水溶性?不一定。 此处没有考虑TOC仪的工作原理,原理不同,要求也不同,目前TOC的工作原理有10种以上。 |
|
12 |
|
接触碟的适用范围不够准确,对于一些凸的表面,其实也可以使用。 |
|
13 |
|
不够准确,低于多少算是“远低于”? |
|
14 |
|
1、进行残留计算时,为什么要考虑分析方法是否灵敏?如果方法不够灵敏,就修改计算方法吗? 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说:进行分析方法开发或验证时 应考虑分析方法是否足够灵敏(结合残留限度进行考虑),以满足清洁验证的需求。 2、“一般报告为低于LOQ”,其实在实际执行清洁验证时,已经计算出可接受标准,而可接受标准又肯定在LOQ之上,所以行业内普遍以“小于残留限值,符合规定”为模式进行报告。 |
|
15 |
|
通过“增加取样点”来达成提高样品浓度的目标?有歧义,其实还是增加取样面积。 |
|
16 |
|
有歧义 对于高毒高活成分的清洁,在日常监测时取更多样品?相对哪个阶段更多?清洁验证呢 还是 相对于一般药品?
|
|
17 |
|
这一条其实很难执行,尤其是在清洁方法开发阶段,这个阶段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变更管理”不太容易在这个阶段执行。 |
|
18 |
|
这句话的表述可能造成误解。 “定期再验证”和“定期审核回顾”应该同时选择。前者针对周期性验证,后者针对日常监测。 |
撰稿人 | 智药人生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23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