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策略之小瓶清洗
细菌内毒素、微生物及不溶性颗粒都可通过包括内包材等各种途径引入,因此,无论是西林瓶还是卡式瓶在灌装前一定要清洗、灭菌。有人说我的制品产量没那么多,我用的小瓶都是免洗免灭的,那只能说明清洗、灭菌的步骤提前了。
如蛋白质等一些商业化较小批量生产的制品更多的可能用到蜂巢式免洗免灭包装的包材,预充针也采用免洗免灭的形式,这只是把清洗灭菌提前到了包材工厂进行,清洗效果考察不在药厂进行了。
清洗小瓶的目的来源于内容物对患者的影响,细菌内毒素、不溶性微粒以及可能的化学污染是小瓶清洗效果的重点考察项,此外,可能还要考虑小瓶在超声清洗过程中的隐裂情况。
小瓶不但在制造、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污染,设计不合理的洗瓶机在清洗过程中也有可能使小瓶受到污染,因此考察清洗效果的前提是洗瓶机设计合理。对不同尺寸的小瓶,洗瓶机清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清洗介质需要不同的喷射时间、压力以及洗涤速度,亦需要挑战实验用最差工况验证清洗程序的可靠性:如适当提高洗涤速度、缩减喷射时间、降低喷射压力等。
这里只谈洗瓶机的小瓶清洗效果,不谈隧道烘箱干热灭菌去除内毒素问题。根据“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 of a Vial Washer”我们可以设置清洗前小瓶的颗粒及化学污染水平,污染水平可以是文中规定的“检测结果的两倍”,也可以设置更高的污染水平,这个设计取决于风险评估,实际上在运输过程中小瓶的包装很难破损,导致较严重污染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一般情况下设定“检测结果的两倍”来考察清洗效果是足够的。
对于去除化学污染的清洗效果考察采用浓度为20%的NaCl溶液,将小瓶在60℃温度下烘干后清洗,硝酸银进行检测氯离子的含量(国内GMP测试电导率)。对于不溶性微粒采用标准粒子涂抹方法进行清洗效果考察也是常规操作。其它的如残留水量是可能影响后续速到烘箱干热去除细菌内毒素、杀灭微生物的因素,也需要进行考察。
把清洗覆盖率拿到最后说,首先不得不说万能的“核黄素”,无论是冻干机、配液罐,只要是清洗覆盖率总用的上0.08g/L-0.22g/L的核黄素水溶液。然后是目前认识不一致的点--喷洒核黄素溶液后的小瓶在冲洗前要不要干燥。这里我个人的观点:喷洒核黄素本身的作用在于确认清洗覆盖率,核心目的是检验“覆盖”,并非是去除“顽固污渍”,把喷洒过核黄素的小瓶干燥使核黄素紧密附着在瓶壁上是要检验去除“顽固污渍”的效果?那超声频率、清洗剂喷射压力及时间和洗涤速度对氯离子及颗粒的清洗效果岂不是显得画蛇添足了。所以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在清洗前干燥喷洒了核黄素的小瓶。我个人认为这样解释也经得起推敲,因为去除“顽固污渍”我使用了氯离子和颗粒。
撰稿人 | Beyondw 冻干三维空间
责任编辑 | 胡静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