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运营“滨海模式” 种子药企长成参天大树

发布时间:2016-06-30
承载着“医药惠民”梦想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利用“滨海模式”将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聚集地之一。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诞生于2006年,从一开始,它就与国家的布局有关。”滨海新区科委相关负责人回忆说,2006年5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月后,即2006年6月26日,科技部与天津市政府贯彻国家战略部署,议定在滨海新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作为创新园的核心与龙头,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于2006年12月率先启动建设,并得到卫生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
  
  “有别于传统的科研机构,联合研究院坚持”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不设围墙、开放联合;国际认证、互利共赢’方针,这个特点也被称为”滨海模式’。”该负责人说,历经14个月,联合研究院一期项目从一片盐碱荒滩中拔地而起,并成为一片创业的沃土。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这里不仅为孵化企业提供了研发、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共享设施,还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引导机制,帮助企业解读政策,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融资、市场推广、项目课题申报等方面的服务,建设了便利的商业生活配套设施。无论是入驻企业还是院外科研院所,均可共享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成本价享受药物分析测试、药物信息筛选乃至新药申报的“一站式”专业服务。
  
  “一些公司,来的时候只是一粒种子,经过几年发展,这些种子已经在天津深深扎下了根,成长为参天大树。”该负责人说,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平台,研究院汇聚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京津冀生物医药领军人才”为代表的近千名生物医药精英,还与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制药企业、学术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开展了针对重大疾病的206项新药研发,其中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过去的几年中,天津市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每年30%的增幅快速发展。”该负责人说。到“十三五”末,新区将引进和获得新药证书100个、临床批文300个,重点引进和培养国内外大项目大企业20家、国际级研发中心20家,吸引超过800家生物医药类创新型企业聚集,产值过100亿元的大型生产企业超过5家,力争产值突破1600亿元。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