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金纳米粒子组装方法,可作为运输工具直接将癌症治疗药物或识别标记传送入肿瘤中。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多伦多大 学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IBBME)博士研究生周佑廷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要让药物进入肿瘤,它们需具备一定的尺寸。肿瘤具有多孔特征,基 于肿瘤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孔的大小大约在50到500纳米之间。该项研究的目标在于,将足够小的纳米粒子穿过这些孔并悬浮在肿瘤内,以对癌症进行治疗 或成像。如果粒子太大,它将无法进入肿瘤内,太小则又会很快地从肿瘤内溜走。
该研究所陈志和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创建与DNA“粘” 在一起的模块化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他们使用的分子组装模型,可像搭积木一样将精心制作的片状材料装配成精确结构。周博士说,这种设计策略的主要优势是高 度模块化,从而允许纳米粒子在进进出出间交换成分,更容易地创建出多功能系统,或是筛选出具有理想生物学行为的纳米粒子。
留在体内的纳米粒 子具有毒性长期风险,这已成为纳米医学研究的一大严峻挑战。周博士举例说,患者在年轻时罹患癌症,通过多次注射这些金属离子,数年后将会有重金属纳米粒子 保留在体内,从而导致出现其他问题。而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柔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天然酶可引起DNA降解,组装件将会分崩瓦解。人体然后可 通过尿液安全地、轻易地排掉较小的粒子。
研究人员在为此项突破高兴的同时,也意识到尚有大量工作要做。譬如DNA设计如何影响稳定性,而稳定性的缺乏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等。研究人员指出,使用DNA组装来打造复杂、智能纳米技术以用于癌症治疗或成像,目前尚处于非常初期的开发阶段。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11
2025-03-27
2025-04-15
2025-03-04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