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教授和谢晓亮教授领导的3个研究小组,共同完成了对人单个卵母细胞的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胚胎遗传疾病的诊断,并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帮助选择无遗传缺陷的胚胎,从而减少母源性先天性遗传缺陷婴儿的出生。该成果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杂志上。
据介绍,目前广泛应用在体外受精过程中的遗传分析技术是通过从胚胎中分离出一个或几个细胞来确定胚胎的染色体数目或筛查特定的基因突变。相比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这些传统遗传分析方法得到的遗传信息量很有限,而且从正在发育的胚胎中取出一个细胞可能会影响胚胎的后续发育。
课题组采用了由谢晓亮发明的MALBAC单细胞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卵母细胞的两个极体细胞的基因组进行高精度分析,推断获得卵母细胞完整的基因组信息以及其所携带的遗传性致病基因情况。此外,乔杰、汤富酬研究团队成功对二倍体的人类基因组进行分型,确定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重组位点,首次建立了人类女性个人遗传图谱,并且对交叉互换干扰和染色单体干扰等遗传重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
“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不孕不育夫妇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但治疗后的抱婴率并不理想。”乔杰表示,在后续的临床研究中,将验证DNA测序技术结合基因组扩增技术能在多高的精度上检测出可能导致疾病或者生育问题的基因组变化。而未来通过该遗传检测,可以告诉接受体外受精并且家族携带遗传缺陷的准妈妈,她的每一个卵母细胞是否携带了这个已知的遗传缺陷。同时,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失败3次以上且查不出原因的女性或者有反复流产病史的患者,也可参加这项临床研究。
乔杰说:“单个卵母细胞测序技术的局限性在于只能检测母源性家族的遗传疾病,而想要同时检测来自父方的遗传疾病或新发突变,则需要对受精后胚胎进行检测,临床上已经探索出了原位荧光杂交技术、单细胞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等,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和筛查。期望新一代单细胞测序技术不断改进,在有效提高使用准确性、安全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不孕不育症这个疾病人群的出生人口质量。”
2025-02-12
2025-04-10
2025-02-27
2025-02-14
2025-03-04
2025-02-14
2025-03-27
在药品生产企业的洁净区域,送风量(换气次数)旨在移除区域内的尘埃粒子以及湿、热负荷,而维持房间之间的必要压差则是为了预防污染的发生。因此,对于药品生产而言,送风量和压差的控制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其基本原理和控制策略,以便在开发和验证过程中,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将风险降至最低。
作者:钱杨华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