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不久前在《柳叶刀》和《科学》杂志发表病毒研究论文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课题组在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跨宿主传播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9月5日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与结构基础》。
2013年 2月暴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于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该病毒对禽类并不致病,感染人却会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共报告134例确诊病例,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地市,其中死亡45人。高福率领的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应急攻关团队着重关注此次流感暴发事件中最早报道的两个毒株,安徽株(A/Anhui/1/2013)和上海株(A/Shanghai /1/2013),探索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奥秘。
该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施一介绍,安徽株是此次流感暴发事件中的流行毒株,而上海株则只在一个病例中分离得到,两株病毒在一级序列上显示出各自的独特性。研究人员利用固相结合实验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分别从病毒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安徽株和上海株的受体结合特性,发现安徽株既能结合禽源受体,又能结合人源受体,而上海株却偏好性地结合禽源受体。这充分解释了安徽株由于获得人源受体的结合能力,使其具备了在人群中普遍流行的可能性。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与之前报道的H5N1病毒不同,Q226L氨基酸突变对于H7N9病毒的表面血凝素蛋白获得人源受体结合能力不是唯一关键位点,受体结合位点的其它相关氨基酸也至关重要。同时,利用生物大分子晶体学技术,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两个毒株的血凝素蛋白及其突变体与受体类似物的复合体结构,阐明了受体结合特性发生变化的结构基础。施一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科学家认为此次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具备有限的人际传播能力,研究人员推测由于H7N9病毒仍然具备强结合禽源受体的能力,而人呼吸道上有很多带禽源受体的黏液素束缚住了病毒的扩散,使得H7N9病毒无法有效传播。施一表示,必须密切关注H7N9病毒的变异,做好监测检测工作,因为某些突变病毒一旦丧失强结合禽源受体能力,而继续保留人源受体的结合能力,有可能引发流感大流行。
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中,中科院适时启动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科技攻关研究”。我国科学家从病毒溯源、病毒跨宿主传播、流行病学、免疫和临床医学等不同角度对该H7N9病毒进行了细致阐释,为H7N9病毒再发研判和新型流感暴发的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成果由中科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完成,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