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细菌作为一种光合微生物,可以直接合成微生物易于利用的碳源——蔗糖,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在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代谢工程团队在利用蓝细菌产蔗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首先对三种代表性蓝细菌菌株(Synechocystissp. PCC6803,SynechococcuselongatusPCC7942,Anabaenasp. PCC7120)的产蔗糖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Synechocystissp. PCC6803从胞内蔗糖代谢途径和蔗糖胞外分泌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造,探索其高效分泌产蔗糖的潜力。在胞内蔗糖代谢工程改造方面,通过过量表达蔗糖合成中的关键基因sps (slr0045)、spp(slr0953)、ugp(slr0207),胞内蔗糖积累量较野生型提高了约2倍;敲除胞内蔗糖合成主要竞争性途径——甘油葡糖苷(GG)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ggpS(sll1566)后,胞内积累的蔗糖量较野生型提高了约1.5倍;两者整合后胞内蔗糖积累量较野生型提高了约4倍。蔗糖胞外分泌方面,酸洗法可以将胞内积累的至少80%以上蔗糖分泌到胞外;而表达异源蔗糖转运蛋白后,蔗糖虽然可以分泌到胞外,但其分泌效率较低。本研究为未来利用蓝细菌合成蔗糖,建立新型蓝细菌碳源平台提供了理论基础。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27
2025-03-11
2025-03-04
2025-04-15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