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八室“扫频OCT技术在眼前节施氏管活体成像与开角青光眼诊治”研究小组近日研究发现:正常眼的施氏管形态没有年龄和性别相关性;相对开角青光眼,正常眼的施氏管具有较大的管腔面积;在经过药物治疗后,开角青光眼的施氏管会随着眼压降低而明显扩张。该项研究可能为青光眼的分型诊断、药物和手术的疗效评价等提供活体监视的窗口。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4.5亿开角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患者,但是POAG的形成机制、发病机理尚不清晰,存在多种假说。目前普遍认为,房水循环受阻引起眼压升高是造成青光眼的最主要成因。施氏管作为房水循环的中间通道,房水汇集于此并注入房水静脉,从而形成房水循环。早在1970年,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的Nesterov教授推测,施氏管形态崩塌是房水受阻,并形成POAG的主要成因。学术界认为施氏管的管腔面积变化量,是POAG诊断、药物治疗与手术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光学活体成像技术分辨率较低,使得施氏管的形态研究仅局限在离体与动物眼球。
在此情形下,2008年,在中科院原高技术局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光电所八室人眼成像研究小组开始了扫频OCT技术在眼前节施氏管活体成像与开角青光眼诊治方面的研究。研究小组利用扫频OCT技术实时、高信噪比、高纵向分辨率的特性,开展对眼前节房角的成像。在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成功研制出专门用于高分辨率前房成像的眼前节扫频OCT临床试验样机,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姜春晖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展了多达200例的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前节高分辨率图谱采集。在此基础上,先后开展与正常眼形态参数统计比对,正常眼施氏管的性别相关性与年龄相关性分析以及开角青光眼药物治疗评价等一系列研究。前期的医学实验之后,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的伦理委员对该样机给出审查结果:认为其对于“开角型青光眼的分型诊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的牵头组织下,光电所将与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开展深入合作,利用改进后的设备,进行OCT图像实时引导下的青光眼前房手术研究,进一步开拓技术的潜力。
该项研究工作已经先后被LASER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等光学、生物医学光学和眼科学杂志报道。此前,相关研究方法已获得一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以及美国、德国、日本共3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经专家推荐,该研究成果被《中国激光》杂志社评选为“2012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