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缅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杨小鲁合作,在肿瘤代谢机制研究中取得一项新的突破性发现,证实p73蛋白激活了肿瘤细胞中的磷酸戊糖途径,支持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该成果为肿瘤代谢研究找到了新机理,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p73是p53家族蛋白成员之一,通常被人们视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然而,p73在人类肿瘤细胞中很少发生缺失或突变,反而呈现出很高量的表达。那么,p73在肿瘤细胞中的高表达是否会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这成为长期困惑科学界的一个问题。
吴缅和杨小鲁课题组经过多年合作研究发现,p73是通过一条葡萄糖代谢旁路,即磷酸戊糖途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实验证明,高量表达的p73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这一关键酶的活性大大增强,从而激活了在正常细胞中较少被使用的磷酸戊糖途径。细胞中大量的葡萄糖通过这一旁路被消耗。这一代谢途径无法产生细胞生长必需的能量,而是产生大量戊糖与强还原剂NAPDH,前者用于合成核苷酸,后者则会参与脂肪酸合成和清除一种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的氧化物ROS,从而满足肿瘤细胞无限、旺盛的生长。正常情况下,细胞在有氧、无氧情况下分别进行有氧代谢和糖酵解;而肿瘤细胞无论在有氧或无氧情况下,都通过糖酵解进行代谢,大量消耗葡萄糖而无法高效产能。这是德国诺贝尔奖得主奥托·瓦博格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瓦博格效应”,上述研究部分解释了该效应的发生机理。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准确选择药物作用的靶位并干预磷酸戊糖途径,有望在肿瘤治疗中实现新突破。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27
2025-03-11
2025-03-04
2025-04-15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