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血荒”渐成常态,也成了北京市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鼓励团体无偿献血,区县献血量将被纳入精神文明考核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就利用政绩考核的手段给地方施压。为了创建精神文明地区,地方官员很可能会把献血的任务量化给各个机构及单位,然后再被分摊到个体身上。
这种无偿献血模式其实是在重走回头路,它过度地迷信权力与集体的作用,有滥用公权力之嫌。无偿献血首先是公益行为,贵在主动自愿,而不应该成为一种任务。明白国情的人都知道,当某件事情一旦成为政绩考核目标,领导们将很难再给予你多少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在这种集体荣誉的绑架下,你可以说“不”吗?其次,在本质上,公益更多是个人的事。一个人愿不愿意做慈善与公益?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实在没必要以单位的名义来对之进行限制与绑架。可以理解当下“血荒”给政府带来的管理压力与舆论压力。但是,要解决这种麻烦,依然必须从病根着手,方才能真正起效。为什么相比发达国家,我们民众更缺乏无偿献血的热情? “说服工作没做到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区别恰恰出在背后支撑其的公共服务上。要让更多人选择无偿献血,必须有赖于政府职能机构进行更多宣教工作。通过足够多的公益宣传与健康宣教,才能让人们知道,缺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献血为什么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安全的?其次,应该出台多一些公开的、透明的、让人信任的献血用血机制和政策,祛除公众一些不必要的猜疑与担心。
如果不是花热情与力气在改善服务上,而是过度迷信于管理与考核的权力,可能是病急乱投药,只怕会激起更多人的反感,最后得不偿失。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