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血荒”渐成常态,也成了北京市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鼓励团体无偿献血,区县献血量将被纳入精神文明考核体系。
为了让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就利用政绩考核的手段给地方施压。为了创建精神文明地区,地方官员很可能会把献血的任务量化给各个机构及单位,然后再被分摊到个体身上。
这种无偿献血模式其实是在重走回头路,它过度地迷信权力与集体的作用,有滥用公权力之嫌。无偿献血首先是公益行为,贵在主动自愿,而不应该成为一种任务。明白国情的人都知道,当某件事情一旦成为政绩考核目标,领导们将很难再给予你多少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在这种集体荣誉的绑架下,你可以说“不”吗?其次,在本质上,公益更多是个人的事。一个人愿不愿意做慈善与公益?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实在没必要以单位的名义来对之进行限制与绑架。可以理解当下“血荒”给政府带来的管理压力与舆论压力。但是,要解决这种麻烦,依然必须从病根着手,方才能真正起效。为什么相比发达国家,我们民众更缺乏无偿献血的热情? “说服工作没做到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区别恰恰出在背后支撑其的公共服务上。要让更多人选择无偿献血,必须有赖于政府职能机构进行更多宣教工作。通过足够多的公益宣传与健康宣教,才能让人们知道,缺血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献血为什么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安全的?其次,应该出台多一些公开的、透明的、让人信任的献血用血机制和政策,祛除公众一些不必要的猜疑与担心。
如果不是花热情与力气在改善服务上,而是过度迷信于管理与考核的权力,可能是病急乱投药,只怕会激起更多人的反感,最后得不偿失。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