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表明,缺乏维生素D的人易患心脏病和中风。但日前,美国盐湖城山间医疗心脏中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含量高于正常值时同样损害心脏。如会加快心脏跳动节律,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早在2009年,美国海蒂医疗中心的Tami L Bair医生,在200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科学大会上公布了一项研究,维生素D水平缺乏与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死亡相关。
Bair和他的同事对超过2.7万5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老年人群,仅随访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发现维生素D水平很低的患者77%更容易引起死亡,45%的患者较容易发展为冠心病。维生素D水平缺乏的患者发展为心力衰竭的比例是正常水平人群的近两倍。
最终的结果显示D缺乏的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症状的几率要比维生素D含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高一倍。而在没有高血压的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则与心血管疾病症状之间没有明显联系。
研究人员认为,维持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有助于防范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
然而,另一种声音则透露:维生素D过多会损伤心脏。2011年,美国心脏协会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最新研究来看:维生素D过剩未必对心脏有利,反而甚至会给心脏带来伤害。
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营养成分一旦低了会对心脏造成伤害,但这项最新这项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超出正常水平的话反而有可能增加房颤发生的机会。
在犹他州的医疗中心开展的该项研究,参与人员多达132000例患者。研究人员发现当这些患者血液中维生素D的水平过高时,房颤出现的几率也增加了2.5倍。
针对两种说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认说:“当人们通过补给获取营养成分的时候,维生素D水平过高现象就会发生。因为消费者普遍认为从柜台上购买的营养品是安全的,他们意识不到摄入过多的维生素D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张澍补充说:一个人体内维生素D的正常范围在41至80微克每分升(毫微克/升)之间,而参与该项研究的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达到了100毫微克/升以上。“对于人体而言,任何种类的维生素、替代品均存在利弊。我们的目的是确定一安全的剂量范围,这样患者能明确多大剂量是有益于健康,多大剂量下具有一定的毒性。”
最后,张澍教授建议那些最近被诊断为房颤,并且正在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的患者一定要提醒自己的医生,是否做一些检测,来了解患者体内血液中营养物质的水平,帮助分析产生房颤的原因。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调剂体内钙、磷代谢,维持血钙和血磷的水平,从而维持牙齿和骨骼的正常生长就发育。儿童缺乏维生素D,易发生佝偻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澍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澍教授解释说,人体内维生素D主要有两个来源: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和饮食提供(食物和补充剂)。“许多类型的组织和细胞在体内都有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的活化性是受钙和甲状旁腺激素调控的。”对体内的一些系统炎症标记物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两者都具有潜在的下游影响。
维生素D缺乏的最高危险人群主要包括:缺乏阳光或者在阳光下遮盖皮肤、深色皮肤、生活在高纬度地区、老年人(因为血液中有较少的维生素D的预兆因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外出的时间减少)、过度肥胖,以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发作没有规律,很难预料发作和停止的时间。”张澍教授介绍道,房颤患者的心房则会呈现出一种快速而紊乱的颤动,无法进行正常、规则的收缩与舒张活动,会感觉心慌、气短、胸闷、眩晕、呼吸不畅等。
张澍教授解释说,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高达10%,是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如果发生心慌、胸闷和喘气,脉搏忽快忽慢,有可能是患有房颤了,在此基础上,晚上一躺下就会憋气,双脚浮肿,又经常没有力气和精神,有可能是房颤引起的心力衰竭,则为较严重的情况,需要马上治疗。
“目前,我国的房颤病人可能高达800万,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房颤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张澍教授透露,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发生脑栓塞,从而导致脑中风与痴呆,严重危及生命。张澍强调,对老年人而言,房颤也是一种“三高”疾病,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19
2024-08-15
2024-08-28
2024-09-04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无菌方法开发及验证。通过采用薄膜过滤法,使用1mol·L-1硫酸镁溶液对样品及所用培养基进行处理,pH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含 0.1% 组氨酸、0.3% 卵磷脂和 3% 吐温 80)进行冲洗,有效地消除了样品的抑菌性。得出的结论为采用 1 mol·L-1 硫酸镁溶液及 pH 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含 0.1% 组氨酸、0.3% 卵磷脂和 3% 吐温 80)可以有效地消除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抑菌性能,可以将该方法用于注射用甲苯磺酸奥马环素的无菌方法验证。
作者:印萍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