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肿瘤学领域著名杂志Oncogene刊登了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MiR-135a functions as a selective killer of malignant glioma。”,研究人员报道了在恶性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基础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领导其研究组完成,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博生吴思涵,这项研究工作自吴思涵二年级时已经全部完成。
该研究成果阐述了一种在神经胶质细胞高丰度表达的小分子RNA miR-135a对恶性胶质瘤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该分子在恶性胶质瘤中低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关系,提示miR-135a的缺失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该研究还发现,miR-135a能选择性诱导恶性胶质瘤发生线粒体通路依赖性的凋亡,而不杀伤正常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应用胶质瘤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了miR-135a对恶性胶质瘤的成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模型动物生存期的延长效应。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即使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5.5%。当今胶质瘤治疗的研究重点是:探索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寻求更加具有特异性的治疗靶点。
据颜光美教授介绍,吴思涵是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直博生,该项研究工作在吴思涵二年级时已经全部完成。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诱导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关键因子和信号通路,而且有望为临床恶性胶质瘤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具有较好的转化医学研究前景。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