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肿瘤学领域著名杂志Oncogene刊登了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MiR-135a functions as a selective killer of malignant glioma。”,研究人员报道了在恶性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基础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进展。这项研究由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领导其研究组完成,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博生吴思涵,这项研究工作自吴思涵二年级时已经全部完成。
该研究成果阐述了一种在神经胶质细胞高丰度表达的小分子RNA miR-135a对恶性胶质瘤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该分子在恶性胶质瘤中低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关系,提示miR-135a的缺失可能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该研究还发现,miR-135a能选择性诱导恶性胶质瘤发生线粒体通路依赖性的凋亡,而不杀伤正常的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应用胶质瘤的动物模型进一步证实了miR-135a对恶性胶质瘤的成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模型动物生存期的延长效应。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即使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仍低于5.5%。当今胶质瘤治疗的研究重点是:探索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寻求更加具有特异性的治疗靶点。
据颜光美教授介绍,吴思涵是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直博生,该项研究工作在吴思涵二年级时已经全部完成。这一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恶性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诱导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关键因子和信号通路,而且有望为临床恶性胶质瘤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具有较好的转化医学研究前景。
2025-01-23
2025-01-07
2025-01-17
2025-02-27
2025-02-12
2025-01-22
2025-01-13
本文深入剖析了郭学平博士从透明质酸技术革命到合成生物学前沿的三十年探索,揭示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路径,并为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战略思考。
作者:崔芳菲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