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够植入肿瘤的微型氧气发生器。该装置能够在病灶区域释放出氧气,改变肿瘤微环境的乏氧状况,解决放化疗在某些肿瘤的治疗中效果不佳的问题。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
据参与该研究的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巴巴克·扎伊介绍,该技术主要用于对实体瘤的治疗。这类肿瘤中氧气含量偏低,一般都呈现乏氧状态,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放射疗法和不少杀灭癌细胞的药物只有在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起效。
肿瘤微环境乏氧不仅会使肿瘤自身更具侵袭性,还容易促使其进一步发生转移。此外,乏氧状况会降低肿瘤对放射疗法的敏感性,使缺氧区域的癌细胞很难被杀死。例如,胰腺癌和宫颈癌就属于这种情况,其肿瘤微环境是出了名的缺氧。如果能在病灶区域生成氧气,就能让放疗和化疗重新奏效。
这种新型“植入式微型氧气发生器”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研制的。该装置长度不到一厘米,能够通过皮下穿刺的方式直接植入肿瘤。而后在超声波信号的作用下,用微小电压将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研究人员称,这种疗法在应用上比较简单,只需将氧气发生器植入肿瘤,而后将其暴露在超声波作用范围内即可。
研究人员用该疗法对患有胰腺肿瘤小鼠进行了实验。对照实验显示,植入设备能够正常生成氧气,并加速肿瘤的缩小。
该设备由普渡大学布瑞克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临床放射肿瘤学副教授高松储(音译)也参与了该研究。普渡大学已经为该项目提供了约50万美元的研发资金。
扎伊称,这是一项颇具潜力的技术,在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5-04-10
2025-02-27
2025-03-04
2025-03-27
2025-03-11
2025-03-04
2025-04-15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